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相继消失,唯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中华文明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全社会都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我们不但要为子孙留下蓝天碧水绿地,更要为子孙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保留好古老建筑,让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它们历经千百年风雨,历久弥新。万里长城、河北赵州桥、乐山大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在诉说着历史沧桑……保护好古建筑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古建筑是历史见证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她古老而厚重,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好每一座古建筑,让她熠熠生辉,延续中华民族的根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传承农耕文明,彰显大国农耕文明遗风,留住乡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农耕文明中带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比如成都的都江堰工程,兴建于战国时期,历经千年,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农耕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关于农耕文化的著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和作用,比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是我国丰富的农业典籍,保护好这些文化典籍,我国的农耕文明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融合发展,文明互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好博物馆,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就会成为永久的历史遗憾。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珍视现有的每一份文化遗产。“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文物承载着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就在于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细心呵护。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高度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文化无国界。中华文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世界文化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融合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形成统一的文化大格局。
中华文明璀璨夺目,中华文化星河灿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留住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敬畏中华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中华文化自信,保护好我们手中的每一份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光耀千秋,为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