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家乡小镇通动车

发稿时间:2018-12-13 09:13:00 作者:洪亮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洪建川 摄

  记录改革开放的大型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正在央视播出,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全国观众的“追粉”。其中第九集《集中力量办大事》,述说了敦格铁路、太行山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让老百姓在出行上“日行千里”的梦想成为现实。对此,我感同身受。

  前不久,中国铁路微信号发了一条头条消息,介绍新建成都至蒲江铁路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填补了川西路网的空白。我的家乡西来镇也设置了站点,让一直关注家乡铁路修建进展的我感到振奋。

  家庭群里,大伯分享了一段实验动车呼啸过站的抖音短视频,一条成都发布微信号发布的《关于成蒲铁路计划年内通车!铁轨上的“美食西游记”了解下》的消息。“从成都市区到西来镇大约一百公里,坐动车比开车回家快多了。”我忍不住发了句评论。“最快半小时,动车票估计不会超过三十。”透过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长辈信心满满,充满着期盼和喜悦。

  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三十多年前。

  八十年代初,我出生在鹰厦线上的一个小站,儿时爷爷奶奶带着我回老家探亲,要先坐火车到鹰潭,从鹰潭再坐火车到武汉,从武汉转车到宝鸡,走宝成线到成都,需要花费约两天三夜。到了成都,从市里到县里,再到小镇上要转两趟汽车。最后一路颠簸到小镇汽车站,还要走大约3公里的黄泥山路才能到祖屋。当真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回老家。”

  那个年代,乡下大部分房屋都是竹子编的骨架糊上黄泥做墙,亲戚家里也没啥像样的家具,招待我们这些远归的游子最好的菜,就是杀一只自己养的土鸡,佐以毛豆煮满满几大碗,配上两碗豆花,两盘菜园里摘的青菜,已经很丰盛了。

  后来经过几次提速,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九十年代末期,从鹰潭到成都坐最快的K字头列车,需要三十多个小时。我十八岁参加工作那年回老家探亲,从鹰潭坐火车到成都,再转汽车到镇上,通向祖屋的路变成了水泥路,载客小面包车可直接送到祖屋旁的马路边。那时,家家户户通过种植果树、制茶、养鱼等多种途径开始富起来,大多数人家都造了两三层的小楼,条件好的还购置了面包车和移动电话。

  今年上半年休公休,我从南昌出发乘动车回成都探亲,只花费了约13个小时,早上吃完早餐从南昌车站上车,晚上21点多到成都吃串串香。弟弟接站时,他感慨道:“哥,你刚在车上也看到了,前几年我在成都买房的地段附近还挺荒凉,现在人气可旺了。”弟弟边撸串,边给我介绍成都的变化。

  第二天回老家走的是高速公路,到西来镇上发现环境大变样,爷爷儿时在上面睡过觉的千年大榕树还在,清道光十三年建的文峰塔风采依旧,整个古镇的房屋却已经按照“文化+旅游”的思路统一规划进行了打造。汽车一直开到家门口,水泥马路已经变成了柏油马路。弟弟说,这得益于政府对农村道路的改造升级计划。

  去亲戚家做客,家家户户都配置了小车,家里装修档次、家具家电配置跟城里一样。“蒲江县定位是走绿色生态农业路线,现在猕猴桃、丑柑等水果种植已经成规模,果园种植——电商+传统的销售模式——物流配送。专门为我们蒲江猕猴桃量身打造的宣传歌曲《蒲江之爱》和宣传片还上了央视呢。”“表弟媳专职电商销售猕猴桃,去年一年赚了十几万。大舅家这几年养鱼成了专业户,还担任了镇养殖协会会长,一年收入好几十万。”说起家乡的变化,弟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大伯和弟弟带我到西来车站外转了转,毛估了下开车从住地到车站大概500米左右路程。车站小广场附近有一排排的联排别墅,大伯说那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村民集中居住区。“听说就要正式通动车了,到我们西来旅游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我准备把祖屋改造成民宿。”大伯谈起了新的发展规划。“家里承包果园应季产出的猕猴桃、丑柑、樱桃,马上就可以坐上动车,快运到全国各地去。”

  成蒲铁路是继成灌铁路后,成都市的第二条市域快铁,同时,成蒲铁路也是川藏铁路的组成部分,从蒲江将一路延伸到雅安、康定,通向西藏。“听说蒲江到雅安那一段和成都到蒲江这段,今年年底同时开通。等以后川藏铁路全线通车了,我们从家门口就可以坐着动车去西藏啦。”大伯在微信群里又发了信息。

  “哥,你和嫂子带上侄女子今年坐动车回老家来过年嘛!老家亲戚多,好热闹,摆不完的龙门阵,吃不完的酒碗。我到西来车站接你,就不开车了,骑电动车,到镇上摆起、撸串。”弟弟在微信群里发出邀请。(洪亮)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