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从“挨饿”到“吃好” 让获得感更加实实在在

发稿时间:2018-10-09 15:07:00 作者:杨飞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中新网)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9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儿女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共同庆祝,比如喊上朋友一起吃饭就是不少人的选择。时光过得实在太快,祖国大地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而今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折射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需求,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义。在这方面,父母感触更深。父母都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吃的都是“大锅饭”,吃不饱是常事。听父母回忆往事,那时候玉米糁子汤都很难喝上一回。偶尔过节时候会发放玉米面发糕,但也只是每人一小块,更别说吃饱吃好了。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上小学的时候,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菜篮子越来越丰富,吃饭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不过,这时候只是有东西吃,吃的并不是很好。事实上,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玉米面、红薯面条稀饭和窝窝头都是一日三餐的主食。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会儿有商店可以用一个鸡蛋换一包瓜子,于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小伙伴拿着鸡蛋往小商店跑。

  进入初中后,勉强能吃饱,也吃不上什么零食。要说真有零食,爆米花勉强算得上一个。北方种玉米多,等到玉米收回来晒干后,爆米花就出现了。一个爆米花机,一个大框子,在村口一摆,就围上来很多孩子。孩子们嘴馋,大人们似乎也是如此。比如,父母每次参加婚宴时都会在衣兜里装两个塑料袋,为的就是能够把饭桌上吃剩的东西装起来,带回来再慢慢吃。

  上高中后吃的就丰富多了,有了更多菜品,还有肉吃。尤其是进入大学后,食堂里的饭菜名目繁多,天南地北各式各样菜肴应有尽有。在这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时候寒暑假回家,可以发现,吃个冰棍、方便面等等,已经不再让孩子们眼馋或奢望。对于乡亲们而言,过节吃顿肉也不再是很难的事,而且在量上也是分量十足。

  等到上了研究生后,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下馆子”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学校周围,各种各样的餐馆、饭店都有很多。每逢过年过节,餐桌上冷盆、热炒、清蒸、锅煲,以及点心、水果等等,也是“一个不能少”。

  40年改革开放,岁月变迁,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而今商场里粮、油、肉、蛋、蔬菜、水果等琳琅满目,品种甚是齐全。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文化,食物消费需求已经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科学转变。

  舌尖上的变化,见证了新中国69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在这个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抒发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真挚感受,共同表达对祖国最美好的祝福。而这,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强劲动力。(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杨飞)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