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为“一元起诉讹人者”德法相济点赞

发稿时间:2018-09-16 15:27:00 作者:江城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

  金华滕先生因为扶人被讹,“老人摔倒扶不扶”再次闯进公众视野,引发公众纠结。从“彭宇案”起,“行善却得恶报”的新闻一次次成为公共话题,甚至改变了公众行为。“救人手短”恐是中华史上头一遭。怎么看?世上虽有讹人者,但不应改变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国人道德基因!怎么办?德法相济——以德昭彰帮人者,以法惩处讹人者。

  好心扶人反被讹,滕先生决定起诉,要求对方登报道歉并赔偿1元。最新消息,双方已握手言和。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承办法官组织原告及其诉讼委托代理人、被告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被告儿子曹某)在法院进行调解。经调解,原告对被告予以谅解,双方一致同意以口头形式道歉,并将登报道歉所需款项5000元捐给金华市红十字会。在滕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德法相济的第一步。扶起摔倒者,是出于善意,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本能,是见义勇为的直接体现,这是扬善之举;起诉恶人者,是出于正义,是曲直是非的明辨黑白,是捍卫权利的具体行为,这是惩恶之举。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体的、统一的、连贯的、相得益彰的。对个人来说,止恶比扬善更需要勇气和毅力,但止恶能比扬善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说,“惩一恶等于扬十善”,“面对不义,扭过头不如挺直身。”一元虽少,但以法明辨是非,让我们为滕先生点赞!

  扶起摔倒的人,是义举;起诉讹人的人,也是义举,是更高尚的义举。因为讹人成本太低,导致讹人者频频出现。滕先生起诉之,不仅是针对他一个,更是对公序良俗、道德人心的维护。

  对待道德人心的破坏者,没有仁慈可讲,必须采取雷霆手段,让那些习惯张口讹人的人有所顾虑,让他们知道,讹人是触犯法律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便是一向讲究慈悲的佛教,也说“蛇蝎缠身应还招,我佛慈悲亦惩恶”,“匡扶正义之心不可息”。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味放纵丑恶行为,只会降低恶人的作恶成本,等于间接助恶,对社会益加不利。

  扬善惩恶不可分割。“扬善”靠德,“惩恶”靠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个人无力止恶,法治就要彰显,要用法律的手段去增加恶人的作恶成本,使恶人遭到应有惩罚。对这一点,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好人的沉默,好人的委屈,换来的将是正义被掩埋,罪恶更猖狂。正义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不管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彭宇案”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道德的自觉践行,离不开法律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可以践行惩戒。只有建立在坚固道德基石上的法治,才真正坚如磐石、牢不可摧。也只有坚强和可靠的法治保障,道德的教化、引导、约束、调节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再美好的道德也将不堪一击。

  对于具体讹人个案,执法、司法机关应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个案,作出高水平的指导和操作,形成全社会普法效果。比如,讹人这种危害社会、损害人心的行为,是否涉嫌敲诈勒索?是否应立案侦查?是否应提起公诉?典型的案件,应成为所有帮人者的安心剂,成为讹人者的耻辱柱,让道德人心和法律权威最大彰显。(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江城)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