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百姓穿衣“四部曲”见证改革开放大乐章

发稿时间:2018-08-08 13:40:00 作者:殷建光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992年,顾客在福建石狮市一个服装批发市场挑选流行的牛仔裤。来源:新华社

  人的衣裳,马的鞍。衣服是人们生活的面子,是社会发展的里子。回想40年,我们老百姓穿衣前后奏出了“四部曲”,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乐章。

  悲凉的“穿不上”曲。小时候,我们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三穿烂狗肉。”过去,孩子的衣服都是大人改造的,就算衣服成了“烂狗肉”了,也舍不得扔,要拆开,变成碎布片,做成做鞋底的原始材料。那个时候,穿衣唱的是“穿不上”的曲子,这个“穿不上”尤其表现在夏天,四五岁的孩子都是“光腚”的,大人是光膀子的。我们村里有户人家,五个儿子,两个闺女,父亲在夏天,就没有上衣,他自己就说,夏天省衣服。“穿不上”的曲子很悲伤,也很无奈。那个吃饭都吃不饱的时代,“穿不上”太正常了,衣服是遮羞的,但是,遮羞的前提是吃饱饭,物质决定意识啊。

  欣喜的“穿得上”曲。侄子出生的那年,我们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第一年,我们就从吃窝窝头改成吃白面馒头了。第二年,侄子会走的时候,母亲就给他做了一身小衣服,孩子穿的干干净净,人见人夸。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粮食的富足,也逐渐有了钱,能够穿得上衣服了,这个时候,唱的是“穿得上”曲子,这个曲子是欣喜的基调,人们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借衣服相亲的事,也少了。过年,买新布,做新衣,已经不是少数家庭的专利了。这个时候,学裁缝的多,开缝纫厂子的多,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买新布,做新衣服的多了。记得,我的四舅从外地回到家乡,他是一个老裁缝,在我们家里开了培训班,一下子有四十多人报名,许多学员后来都成了附近村落的裁缝能手,当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收入,让他们的家庭走向了富裕。

  振奋的“穿得好”曲。上高中的时候,哥哥从城市给我买了一件上衣,特别漂亮,我都舍不得穿。可是,几个月以后,我们班许多同学都穿上了一模一样的衣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穿漂亮衣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时尚。人们穿衣服不再自己做了,开始去买。不断的流行各种各样的衣服样式。而且,过去变化最少的冬天衣服也不断出现新变化,妮子大衣、皮衣服、羽绒服,等等。更不要说夏天的衣服变化之快了。“穿得好”的时代,人们很振奋,布料不断翻新,样式推陈出新,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的“穿的个性”曲。衣服是生活的镜子,也是时代的镜子,如今人们穿衣服不再追求多好,因为都能穿好衣服了,现在主要是追求个性,看谁穿的衣服能够和自己融为一体,能够相得益彰,互相增辉。这恰恰是一个创新时代的最好见证。经常听到女性朋友谈论衣服搭配的问题,她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衣服,最能穿出个性风采的衣服。男同志的衣服也不再是一片灰色了,逐渐变得色彩斑斓,个性昂然起来。这是个性力量的见证,这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新时代,我们老百姓的衣服更加个性化,成为个人创新的名片。

  我们常说,衣食住行,为何把衣放在第一位呢?因为衣是时代的晴雨表。百姓穿衣“四部曲”见证了改革开放大乐章,今天的个性穿衣是40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穿衣这一件小事已然被人们融入个性,融入人生价值,融入时代追求了。(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殷建光)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