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弃旧建新农垦工人有了温馨的家

发稿时间:2018-07-29 14:31:00 作者:罗瑞明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垦殖场宿舍 作者供图

  1974年12月本人到江西宁都县琳池垦殖场农场参加农田劳动。虽说每天劳动只有八小时,但风雨无阻,插秧割稻子,挑塘泥挖沟修渠等等,劳动强度非常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一个月定量3两油,半斤猪肉,大多是以萝卜当菜,早餐是稀饭配萝卜干,中午是水煮萝卜,晚上是萝卜煮水。住更为简陋:一排房子又矮又潮湿,小小的窗户透出少许亮光显得非常暗淡,大概20平米的空间面积,分两排满满地安下了4张床。说是床其实简单的很,只是两张长凳放上几块床板,床与床相连,睡起来要么头挨着头,要么脚挨着脚。

  劳动强度大咬咬牙就过去了,吃得差忍一忍也无所谓,但住却不能总是挤着一堆。劳动一年又一年,年轻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住房成了一块心病,为了解决住房,场里在资金非常困难的状况下,发动大家建土屋:四边用木板夹住,往木板中间倒土夯实,自己砍木头做梁做窗,建起了一栋二层楼,因是单层的木地板,走在二楼吱吱渣渣,整幢楼都在动。再后来新建的房住满了,只能“猪”让位,原来三个猪圈合为二个猪圈,挤出的猪圈稍加维修,将墙面加高再开个窗户,一对新人只能安排一间,就这样凑合着住。

  改革开放后,场里发生了变化,从以种粮为主转向多种经营,农林工商多方面发展,先后办起了松脂加工厂等,经济效益一天比一天好,摘掉了多年的亏损帽,实现了扭亏增盈。随着场里经济的好转,职工住房也得到一定的改善,宿舍开始兴建,但仍然是以竹蓠芭墙和土砖房为多。

  离开场多年,2007年场庆50周年我回到了场里,原来200多农垦工人大都已经离去,剩下的几十个已成为场里的骨干,致富的能手,有的是种粮大户,有的是养殖能手,还有的经商致富。

  到了场里免不了要到他们家里去看看,大家的住房普遍有多间,蓠芭墙拆了砌起了砖墙,土坯房外墙全部进行了粉刷,地面有的贴上了瓷砖,与原来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说,现在的日子好起来了,种田不用交公粮还有补贴,购农机也有补贴。

2015年垦殖场宿舍 作者供图

  2015年我又一次回到场里,路已经不是原来的路,高速公路直接到隔壁相邻的一个镇,下了高速是又宽又平整的水泥路,一会就到了琳池,目的地近在眼前,我却有点不认识了。新建的街道宽敞整洁,两边新居林立,车来车往,井然有序。来到农场更令人吃惊,以前散落在四处破破烂烂的房屋不见了,一幢又一幢的三层新房拔地而起,与城里别墅相比没两样。每个家庭住房面积是一样的,占地120平米,每一层有不同的造型,有的房间多,有的客厅大,且房间多带独立卫生间,新家电,新家具,布置的豪华贵气。我问他们这么多房怎么住,他们说,给下二辈都准备好了,子孙们回来一人一间,还配有固定的客房。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党对农垦工人也非常关心,让农垦工人的养老和医保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让工资待遇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住房建设给予了最大的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琳池垦殖场老农垦工人住房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罗瑞明)

责任编辑:武亚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