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好教育是孩子的“去‘熊’良方”

发稿时间:2018-06-27 13:36: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孩子道歉信。来源:陕视新闻

  社区小新闻,轰动大世界。近日,一则熊孩子在电梯撒尿的视频在业主群里广为流传。“虎妈”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在业主群内道歉,孩子更是写下检讨书,并主动打扫电梯一个月。

  很多人可能都有个错觉:这个故事里,最喜欢挡在孙子身前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回都去哪里了?不娇纵、不遮丑——认错道歉不谈,还让孩子写检讨书;写了检讨书不谈,还让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可以想见,这家的熊孩子剧集,怕是很快就有完结篇了。在这样的家教氛围里,孩子估计也不会成长为“熊青年”、“熊大人”。

  电梯和熊孩子的“爱恨情仇”,从来就是歹戏拖棚。去年8月,浙江义乌一名6岁男孩进入商场观光电梯后对控制主板位置撒尿,致使电梯线路板短路,随后男孩坠落电梯井致颅脑损伤、多处骨折;今年2月,重庆某小区一男孩冲电梯按键撒尿,结果,电梯因此线路短路,电梯门打不开,按键灯狂闪,小孩被困……至于在电梯内点火、把塑料瓶踢进电梯门缝、朝控制面板吐口水等各色故事或事故,几乎经年未绝。

  出事儿了,不少家长要么文过饰非,要么遮掩回避。一句“还是孩子”,自动放弃了纠错的机会。不过,孩子是小,父母又不是巨婴,凭什么连基本教化责任都一键删除了去?说得不客气一点:你们家的熊孩子,凭什么要全社会来宠着哄着?道理很简单:教养也好、德行也罢,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人说,捋直“熊孩子”的歪脖,就要打得大快人心。这话有失偏颇:惩戒性教育不可或缺,但“棍棒出孝子”的那套操作,亦是不合时宜的。

  放眼望去,不要以为熊孩子只会和电梯过不去。比如因为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熊孩子,“一气之下”用小刀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又比如因为没得到姑娘手里的炸鸡排,在地铁来临的瞬间,熊孩子猛地从后面把姑娘推向轨道,幸好旁边的市民眼疾手快拉住了姑娘……难怪网友感叹,“有时熊孩子和罪犯之间,其实只隔着一个年龄差而已。”

  客观地说,倒不是现在的孩子变“熊”了。淘气使坏,天性罢了。人性的屋子里,或本就住着天使与魔鬼。《司马光砸缸》虽是佳话,其肇因也是熊孩子的危险行为。至于枭雄曹操的小时候,《曹瞒传》曾这样记载:“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关注熊孩子的话题呢?答案起码有二:一则,时序更迭,文明进步。人类总要在教育的规制下更人性、更谐和。戾气横生、残蛮氤氲,总不是个理想国。二则,风险加剧,沉疴成弊。虽则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熊孩子,但在今天这样的后风险社会,任性熊孩子的伤害指数很可能随时“爆表”、并超越社会的承受力。

  中国有句老话,“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有个类似的说法,“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所谓教养,恐怕是指“教育在养育之前”。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熊孩子失格是教育的系统性溃坏。事实上,即便家教有失,学校教育补短了吗?只看成绩不看表现、只谈智商不谈情商、只要通识不要常识——错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诱导了错位的家庭教育。这就像应试教育的弊端不除,课外市场永远盆满钵满一样的道理。生命教育的缺失、规则意识的空白、德行养成的轻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孵化出一个又一个凶悍危险而精致利己的熊孩子。那么,等熊孩子长大,他们能自动安好起来吗?

  我们既要为严管熊孩子的“虎妈”点赞,更要明白人生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合力而为、协力破局,失格的熊孩子才有可能走回人生的正轨。(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武亚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