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2年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文艺界代表召开了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总书记谈到“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高原”,反映出的该是当前文艺创作的繁盛局面,但它仍不能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这个伟大的时代,也必然要有能称之为“高峰”的文艺作品。
主管文化的官员曾提到过,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而今年以来,不仅电影,电视节目相互抄袭的比较多,如贾玲《木兰从军》等桥段拉低人们精神审美档次的内容也不少,毁“高原”的现象开始出现,甚至一个因为自己的“诗”得不到好评,直接跑到别人家里砸电脑的文联主席更让人笑得痛心。
文艺界曾经出过那些高山仰止的群峰们:穷困潦倒中坚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工部,耗一生心血写得“满纸荒唐言”的曹雪芹,“每日五百字筑围城”的钱钟书,《霸王别姬》中“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群峰隐去,大师的精神之光却永存。
在作品数量堆积起来的“高原”上,我们一度徘徊,迷茫,无奈,甚至为了经济效益,自毁“高原”。新的时代真的不存在勇攀高峰的高水平作品么?并非。《亮剑》、《康熙王朝》、《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影视作品实实在在地讲出了中国故事的味道。即使在比较小众的话剧领域,由南京大学“90后”编剧和“80后”演员创作的《蒋公的面子》已演出上百场,叫好又叫座。而被人诟病多时的国产漫画,近日来以创作耗时八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展现了出国产动画电影的希望和未来。这部诚意之作,上映短短一周以口碑换票房,总票房突破了3亿大关,国家电影局局长亲发贺电祝福:齐天大圣 七天大胜。这些都在说明,人民是试金石,也是文艺作品的评判员,作品是好是坏一看便知。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足够尊重读者和观众,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那些搏眼球,搏出位,搏票房的文艺作品以为自己越红便是越往上走,哪知不仅自己看不到高峰,也在破坏着文艺圈的整体生态。一个民族必须要有文化的高峰,那是人们能仰视的地方。整个文艺界踏踏实实,戒除浮躁之风,拿出更多的诚意之作,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在千锤百炼和精益求精之中才能建出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的高峰!(李鹏 李晓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