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发稿时间:2022-06-28 09:33:00 作者:周康林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周康林(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民为国之本,本固则国宁。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党不仅坚持“全心全力为老百姓办事”的执政理念,而且追求“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的执政实效,这表明党的根本宗旨与执政逻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事业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共同事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归结起来就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自觉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全心全力去办,体现先进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我们党“为老百姓办的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把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事业办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只有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前进方向把中国老百姓不同层面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第二层面是把老百姓基本的公共事业办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都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些都离不开从“总体布局”层面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从“战略布局”层面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由不断深化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延伸开来的诸多基本公共事业,诸如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社保、住房、养老、交通、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需要为老百姓办好的基本公共事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必然随之增加,必然会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实际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可见,努力把事关老百姓普遍福祉的基本公共事业办好,是带领老百姓创造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第三层面是努力把老百姓面临的诸多具体事务办好、办实。中国有超过14亿人口,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群体难免会碰到各种急、难、愁、盼的具体事务或问题。为老百姓办好这些具体事务,帮助群众解决具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柴米油盐与衣食住行等问题,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实际上都是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琐碎小事,对困难群众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烦心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之中有大事,小事之中有政治,我们只有努力把那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急难事办好、办实,才能有效防止老百姓的个别性急事、难事、愁事、烦心事演化成普遍性的公共问题。

  

  “为谁服务”“为谁办事”是一个政党的根本问题。为人民服务与为老百姓办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这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才能通过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普遍支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心全力为老百姓办事,必须具备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一些党员干部缺失理想信念之“钙”,宗旨意识淡薄,甚至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这对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巨大政治勇气和政治决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四风”问题,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为老百姓办事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造福群众的事与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之间没有可通约性,做九十九件造福老百姓的事有时候甚至难以抵消一件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大逻辑,必须守正笃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老百姓是阅卷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才能向老百姓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满意答卷。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不仅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而且要善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运用于具体工作当中。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把老百姓上述三个层面的事办好,就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并不能替代老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主活动,为老百姓办事也不是简单的大包大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事,但决不能把老百姓当作历史活动的“局外人”。只有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发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问需于民与问计于民相统一,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相结合。为老百姓办事不能脱离中国具体实际,新时代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为老百姓办事情,不能超越现有的发展阶段性,不应该从主观意愿出发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或政策举措。面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又不能许下脱离实际的“高承诺”,也不能推行不可持续的“高福利”。面对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我们不能无所作为、消极观望、无动于衷,更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作掩盖问题、回避困难的“挡箭牌”。我们必须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努力按照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把老百姓的事办好,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走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

  第三,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个宏伟而朴素的目标不会在敲锣打鼓中变成现实,只能在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过程中逐步实现。发展依然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同时,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归根到底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们需要把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执政理念贯彻到党的中心工作当中,打通制约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才能不断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生活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0&ZD02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