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智库产业体系及智库产业集群区构建

发稿时间:2018-01-09 17: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摘要: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发挥思想库作用的新要求,中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各种官方智库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智库也显得日益重要。

  本课题首先分析了中国社会智库发展的历史机遇;接着,对社会智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通过对政策规章、功能需求以及对运行问题的分析,明确其功能定位和重点研究对象,探索走向“智库产业”的可能性;然后,分别选择两类社会智库的运作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最后,分别从培育智库人才、构建社会智库评价体系、创新社会智库综合监管体系、优化社会智库发展的环境、设立社会智库管理机构和组建社会智库行业协会、大力发展智库产业和智库产业园区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智库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课题是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承接的2015民政部级课题《社会智库功能、管理与发展研究 ?——兼论智库产业体系构建》。

  关键词:科学决策、社会智库、智库评价体系、智库产业

  1、智库产业的定义

  智库产业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由于今提出。而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成果(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则是在2012年正式明确提出。智库产业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多维思考与综合延伸,是中国学术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融合、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

  智库产业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智库为载体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知识资源,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的集中体现。

  其目标是针对国家战略的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企业重大决策的实施以及区域人才短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和制度后发优势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研究、创新,提出解决方案,是带动一产、提升二产、促进三产。

  智库产业以智库为核心载体,以智库产业园区为孵化器和重要抓手,集聚高端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政策制定,节约区域战略成本和政府执政成本,因地制宜,引领并集聚高端产业,成为区域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智库产业”,并不等于智库“产业化”这样的命题。“智库产业化”这个命题本身是不科学的。中国智库不同于西方智库,95%是体制内智库,但是要发展高校、社会智库,就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智库事业和经营性智库产业的不同性质和任务。凡是公益性智库事业,都必须是政府主导,依靠财政投入,以公益性智库事业单位为骨干,满足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需求,这是政府的责任,不存在“产业化”的问题。只有在经营性智库产业领域,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在推动智库产业的时候,也必须把公益非营利性智库事业作为一项基本前提。同时,要注意发展智库产业不是政府直接办产业,智库产业建设的基础就在于要建立起不同主体创新环境的配适,使得战略更为明晰、决策更为明智、执行更有效率,智库产业体系就是让顶层设计、创新人才、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和市场资本都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中,并发挥协同作用。而政府的职能是为智库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好服务平台,做好政策引导,搞好市场监管,政府不越俎代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智库事业和智库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智库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智库事业单位为骨干,以政府智库为重点,鼓励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积极参与,创新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方针,以满足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需求。而智库产业发展则必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的要求,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致力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规范的思想市场,提高智库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提供高质量的智库产品和服务,努力满足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智力需求。

  2、智库产业的构造

  智库产业的内核是高端智库人群(专家),第二层是智库相关的直接商业形态,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高端三产服务业为主,主要表现为相应的咨询机构、策划机构、设计机构、事务所等。第三层为各类智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包括第一产业中的现代高端示范农业,第二产业中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进而通过三个圈层的有效衔接,构建智库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带动并形成区域系统发展格局。

  2015年1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依靠原有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思维和路径,不完全成立。这是因为单纯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微观单元的科技机构改革,科技体制如何改革,思路并不清晰。智库产业体系就是在扮演这样的角色,让顶层设计、创新人才、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和市场资本都聚集同一个平台中,并发挥协同作用。智库产业也可以理解为“智库+” 即智库+政府决策、+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金融市场、+科研咨询,由此形成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科研咨询创新驱动为核心产生的智能载体。

  3、智库产业区的概念及运作

  (1)智库产业区的概念

  智库产业区旨在提出并构建中国特色智库和智库群以及智库产业业态,作为智库产业的孵化器以及统筹区域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以地域特有优势,提升并发展相应的支柱产业。

  智库产业区的智力触发与知识辐射的创新特征,来自于区域内各行业精英人才的集聚效应,产业区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内外人才交流的平台,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开发区进一步由“外向型”的劳动力密集输出与物质资源消耗型增长,向“内生型”的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智力、知识、文化输出为主的自主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智库产业区作为技术创新与战略政策的平台网络,有利于构建一体化区域性的公共资源积累与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横向联系与全球产业协作,以智库产业集群的创新,带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实力与话语权。智库产业区作为区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与战略抓手,通过在文化、制度、精神、价值、生活方式等领域的示范创新与综合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动地区软实力发展,凝聚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渗透融汇至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

  (2)建设智库产业区的意义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名为“产业集聚”的现象,即某一产业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中高度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在某一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产业集聚的过程首先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条件;紧接着,就是资本转移过程,即越来越多的资产迁移、流动,加速产业集聚的进程;最后形成人才集聚,占据科技研发的主导权和产业链的高端。智库产业发展也同样需要经历这一过程,而智库产业示范区则是提升智库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积极发展智库产业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智库产业区是承载智库产业和创新型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中国国家智库发展缓慢。最近这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

  2009年7月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智库发展报告课题组长于今教授指出,“中国智库建设应形成政府统筹、专业集成、多层合作、分工协作的系统性构架,智库建设应逐渐从‘分散式的随机性组织’向‘以智库基地或产业区为平台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有组织模式’转变,‘百家争鸣’局面在新时期将以‘智库群’和‘智库产业’的形态出现。”这些群体之间既具有区域性特征,也具有专业类组合特征,即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文化趋势、艺术源泉,也具有科研和文化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载体,加强智力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智库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智库产业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硬实力的国际竞争地位大大提升。但是,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获得的。近年来,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随着国家政策(产业、环保、土地等)、劳动力价格、原材料(包括能源)价格的上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性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以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内地及东南亚等国家的转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009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提出“储备性政策”的理念,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超前研究和拟定可供选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要求。同时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思想库”。从关注经济到文化,从经济建设到思想建设,国家开始关注“软实力”建设。

  某种程度上来说,软实力建设是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国际趋势,是未来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而智库产业的高智力、高增长、高收益的“三高”与低污染、低能耗的“两低”特征正是顺应全国加大经济转型力度,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知识型产业体系的综合诉求。其所重视的经济创新环境与制度体制储备都是其他发展模式无法替代的。而这种以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是影响未来全球格局、经济社会建设、文化知识传播的关键性决策理论,具有极强的地域适应性和时代发展特质,是未来一个时期转型阶段的重要发展范式之一。

  (3)智库产业区的运作模式

  政、产、学、研、金、咨、用相结合,是智库产业区成功的关键。智库产业区实质上是一个各种资源相互作用的平台,包括各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历史资源、政策资源等,因此,智库产业区要想运营成功,首先要保证该地拥有各类资源。其次,要保证各类资源相互之间以一种正向的、促进产出的方向相互作用,而不是以一种负向的、彼此抵消的、降低产出的方向相互作用。因此,智库产业区的参与主体应该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智库机构,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

  首先,中央政府的主要定位是战略方向的指导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充分肯定智库产业区模式的创新之处,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二,在融资模式、人才吸引、产业入园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中央政府各类政策的个性化承接和细化。智库产业区是特定区域内的创新体系,都深深植根于当地。这些本地的对于创新有重大作用的元素,不仅包括本地的自然资源、更加强调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风俗、经济发展、人才智力因素等。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负责并引导明确本地化不可替代的创新要素,形成独特的标识。

  综合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旨在产学研之间搭建一个合作平台,创设各种主题的运行原则,最终形成一个创新网络体系,伸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以保证和推进知识在本地的集聚、创造、扩散和传播,推动创新要素间的沟通、合作和协调发展。

  其次,智库机构在智库产业区中起着核心的智力成果创造的功能。智库机构汇集了各行业研究的顶尖人才,具有各领域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对于各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有着最好的预测能力。智库中的高等院校已逐渐从过去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办学模式转变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自主办学的体制,逐渐纳入全球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法之中。高等院校实际上承担的是人才的储备池的作用,为各类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智库中的科研院校除承担基础研究之外,还承担着大量面向经济建设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作用。智库机构在与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中,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合作:其一,智库机构应该以中央政府的政策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并不断细化。其二,智库机构应以本地化环境作为一切创新的根基,提出本地的体制机制创新之处。再三,智库机构的研究内容应该与企业加强沟通,使自身的研究课题在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上取得平衡。

  第三,企业也是智库产业区中的重要力量。其特点是以创新科技为最重要的竞争力,直接面对市场需求。企业的定位应该是提出创新的需求,并提供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

  第四,高校、研究所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是也是智库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发挥功能传递作用,在各主体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渠道不畅、供应不足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瓶颈,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是科技中介机构获取信息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应该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降低科技中介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并且出面优化配置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牵头发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投资建设。

  第五,金融服务也是智库产业区的重要支撑。智库产业区内的各类事业和企业主体,均需要各种金融服务,需要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入驻园区,提供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智库产业区的金融市场供给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强化区域性信贷政策的引导,创新银行产品和服务机制。因此,智库产业区也要将金融机构网点建设纳入综合服务区规划,并制定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

  通过以上主体间的高次方程,最终形成以“政府——院校及科研机构——企业——金融——中介组织”为链条的智力运营管理模式。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脉,而多元领域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促进产城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关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领域协同创造了理性基础,而高效政府、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为协同创新营造了公平的环境。智库产业将围绕全球化、区域化、城市化、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交互影响、协同发展问题,瞄准城市发展核心领域的若干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性关键共性问题,通过开展全面、系统、深入地前期战略研究实现产城人融合的科学化协同发展。

  注:本文摘自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承接的2015民政部级课题《社会智库功能、管理与发展研究 ?——兼论智库产业体系构建》。

  (课题组成员简介:于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徐旭,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聂永有,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教授;曾军,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教授;闫海潮,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1-21

  2、于今:《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红旗出版社; 2013年

  3、于今:《中国智库发展正逢契机》,《天津日报》,2014-2-17

  4、于今:《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政协报》,2011-1-26

  5、《“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人民日报》,2012-12-24

  6、《中国智库为应对全球发展挑战献策》,《光明日报》,2015-9-30

  7、百度百科:《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e6U_ug0LMuZKp5m_FsZOLU54z0vjbTRUszXwrIoNW8IHUmb5CAdQkFUwLkwiKcRPrKF5SzzZx4b5uj41nWD4q

  8、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学习时报》,2014-8-25

  9、 [德] 帕瑞克·克勒纳著,韩万渠译《智库概念界定和评价排名:亟待探求的命题》,《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5月

  10、周仲高:《智库发展的分类与定位》,《重庆社会科学》总第220期

  11、百度百科:《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http://baike.baidu.com/view/2734047.htm

  12、孔放,李刚:《国外智库评价的主要模式》,《新华日报》2015-7-10

  13、于今:《全球经济治理中新兴经济体智库的作用与发展》,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论文,2011年

  14、于今:《从六方面加强中国智库研究》,学习时报,2015-4-13

  15、于今:《智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战略观察》2009年10期

  16、于今:《发展我国智库产业的战略思考》,《人民公仆》2012年02期

  17、于今:《发挥智库产业“芯片”作用引领产业转型》,2015-05-27,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5/27/content_35672016.htm

  18、于今:《新型智库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支持》,《中国青年报》,2014-2-27

  19、于今:《发展智库产业,建设思想市场》,《中国智库》,2013年3期

  20、聂永有:《半官方智库最具有可操作性》,http://news.youth.cn/gn/201506/t20150629_6802782.htm

  21、《试答中国智库建设九问》,《东方早报》,2014-7-8

  22、曾军:《不能将智库狭隘地理解为“递折子”》,《湖北日报》,2015-7-6

  23、朱旭峰:《中国智库有待升级》,《财经国家周刊》,2011-9-26

  24、朱旭峰:《中国智库发展核心在人》,《广州日报》,2015-3-24

  25、詹姆斯·麦甘:《智库建设离不开新技术》,《财经国家周刊》,2015-6-26

  26、詹姆斯·麦甘:《如何成为顶级智库》,《中国新闻周刊》,2014-8-14

  27、薛澜:《为智库健康发展培育良好“生态环境”》,中国经济时报,2015-04-13

  28、王莉丽:《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全球影响力》,《小康》,2015年09期

  29、王莉丽:《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1

  30、李伟:《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路》,《人民日报》,2014年4-22

  31、李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光明日报》,2015-1-22

  32、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33、于今:《发挥智库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的作用》,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第160期,2015-8-21

  34、《中国智库建设十一大经典案例》,http://news.china.com.cn/2015-03/26/content_35164929.htm

  35、《智库:做“一带一路”上的“智能载体”》,《中国经济导报》2015-08-12

  36、《“侨”界资源咋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8-12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