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西安,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目光。灞河之滨的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和中亚五国国旗迎风飘扬,与中国—中亚峰会会标交相辉映,千年古都迎来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 5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去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眼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光明未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守望相助,二是坚持共同发展,三是坚持普遍安全,四是坚持世代友好。
坚持守望相助体现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患难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要深化战略互信,在涉及主权、独立、民族尊严、长远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给予彼此明确、有力支持,携手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团结互信的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世界格局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前,世界经济和安全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世界经济普遍低迷,俄乌冲突仍在继续。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各国守望相助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患难见真情,患难见朋友。中国与中亚各国有着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使者就曾经到过中亚,开展贸易往来。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与中亚各国互相支援,共同抗击疫情,谱写了新的篇章。今天面对复杂严峻的局面,中国与中亚各国只有携手应对,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时艰,赢得未来。
坚持共同发展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共同心愿。“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充分释放传统合作潜力,打造减贫、绿色低碳等新增长点,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十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十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中欧班列常年行驶在中国和中亚的铁路线上,去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达到了70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在中亚各国;在工业领域,中国积极帮助中亚各国建立产业园,帮助中亚各国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各国互派留学生,显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共同发展的典范。中国是个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国的市场机遇愿意与中亚各国分享,协同发展,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中国做到了这一点。
坚持普遍安全观,共同应对安全风险挑战。“要共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国家内政,着力破解地区安全困境,携手建设一个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的共同体。” 和平如阳光,安全似雨露,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动荡变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安宁的期盼愈加强烈。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俄乌冲突仍在继续,中东局势更为复杂,恐怖主义有所抬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各国面临的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应对安全风险挑战,中国只有与中亚各国共同携起手来,才能够遏制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中国热爱和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自从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来,其内容与内涵不断丰富,中国践行这一重大倡议的步伐坚定有力,按下“加速键”的中国外交取得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解等举世瞩目的成果,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坚持世代友好,共同面向未来。“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筑牢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石,携手建设一个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同社会文明形态就是在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古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中国与中亚各国文明交流悠久,尤其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中国与中亚各国世代友好是一种历史大势,谁也阻挡不住。
中国—中亚峰会,一次难得的命运共同体盛会。这次峰会上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签署了《西安宣言》,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成为新时代的“合作标杆”。人们期待着以这次峰会为契机,实现中国—中亚命运共同的新愿景,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事业,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