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以“实”为本,让政策“落地有声”

发稿时间:2018-11-23 17: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雪峰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农村调研发现,一些政策缺乏调研、不接地气,导致最后变为“空中政策”甚至一纸空文。政策的制定出台,本来必须立足实际、合乎情理,更要统筹谋划、慎重严谨,出台后则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下去,才能起到实际意义。然而,现实中却依然有一些人“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制定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却落到难以执行的尴尬境地,究其根本原因,正是领导干部作风不实所致。

  《晏子使楚》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简单明了说明了不同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截然不同。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却未遵循“谋事要实”的要求,不考虑在其他地方做得好、行得通的内容,在当地是否会“水土不服”,只是一味的学先进、引进来,最终导致政策“好吃难消化”,吃力却不讨好。

  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党一直以来坚持的政策制定模式,但必须要分清楚“已知情况”与“未知情况”的不同。如果情况不明,综合研判后可以尝试那便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是明知故犯。我们提出“容错纠错”是为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政策服务的,绝不应该为明知故犯的作风不实者买单。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政策制定出台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任何不切实际的、虚无缥缈的政策都不该出台,同时,任何只懂坐议立谈却不知据实而行、临机应变者都不该被认同。让政策落“实”,将作风转“实”,须有三大举措。

  一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古人云“闭门造车,出门合辙”,那是对心中已有定数者而言。政策执行,事关国计民生,稍有差池,轻则经济利益受损,重则政府公信力降低,因此不可不察。让政策落地有声,关键是调研有据。调查研究必须要多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要有切实可信的数据支撑,才能确保制定出的政策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须力戒领导干部想当然地“拍桌子”“定调子”,照着别人“画样子”,否则,政策到最后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笑谈的“花架子”。

  二是大行实事求是之道。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一贯作风,也是取得很多历史性成就的“不二法门”,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空中楼阁”建不得。比如,陕西洛川的苹果套袋后形状、颜色无不喜人,但如果因此而对陕北的红枣也套袋,无疑是可笑的;水源充足、气候温暖的地方种植大棚蔬菜,经济效益可观,于是乎一些气候干冷、水源匮乏的地区也去效仿,不说别的,单单引水、光照、供暖的成本有多大,利润又从何谈起?因此,出台利民之策,必据便民之利。

  三是大破政绩工程之患。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很多只是为了在领导的述职报告里面增加几笔看的过的“光环”,但是这种“光环”本来不具有“光”和“热”,就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或文字。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好大喜功,喜欢被人戴“高帽子”,改换门庭,自己翻个“手腕子”,最终却是抹了个“花面子”。一个小县城,若经济不发达、民生不幸福,却非要建某省、某地区最大的体育馆、图书馆;一个小乡镇,若统共有一两个并不有名、破破烂烂的小庙,却硬要建一个旅游大镇,这样的政绩工程与“空中政策”必定会闹了笑话、花了银子,最终还要丢了面子。

  谋定而后动,所谓“谋”,就是要在制定政策之前进行全面、科学、长远的研判,进行实事求是、立足当地的统筹规划,让政策造福当代、功在千秋,而不会变成虎头蛇尾、花里胡哨的“形式政策”和“烂尾政策”。(张雪峰)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