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引进吸收+自主创新 复兴号的成功之路

发稿时间:2018-11-15 15: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健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体现中国铁路发展成就和创新成果的复兴号动车组模拟驾驶台、中欧班列电子沙盘吸引了中外嘉宾驻足关注,成为进博会展览的耀眼明星。

  从2008年中国第一辆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短短10年时间,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勤劳创新使得中国高铁技术得以迅速开发应用,拿下多项世界第一,尤其是复兴号的成功,开始引领带动中国高铁一步步驶向了世界高水平的舞台。

  中国高铁为何能够这么快速崛起的呢?

  “引进吸收、自主创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技术产业缩小与外国差距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高铁可谓是“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模式的经典案例。

  20世纪末,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打通建设高铁的可能性。第一步是改造广深铁路,在1998年第一次实现了全线电气化,告别内燃机,提速成为了准高铁。接下来,为高铁建造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设计出超过1.2万公里的四纵四横铁路网。在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高铁技术,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引进了高铁技术。但得鱼容易,得渔难;引进容易,消化吸收难。怕的就是花费巨额技术转让费用,最后只导入了产品、却没引进技术,只有跟随复制的能力、却没有开发创新的能力。为了不吃这个亏,中国厂商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方面,也有自己的制度创新。四方公司就设计出了一个“1∶2∶17三段论”的方法。意思是所有动车,按照1∶2∶17的比例,分三个阶段生产。第一阶段叫“他们干我们看”:车辆完全在国外工厂生产,国内企业派出员工到国外接受培训、参与组装。第二个阶段叫“我们干他们看”:散件从国外进口,然后由国内企业培训回来的员工在中国完成组装,国外技术专家从旁进行指导。第三个阶段叫“自己干”:中国员工独立完成全部生产流程,并逐步用国产零部件替换国外进口零部件。

  在这样的策略下,中国技术人员从合作外商那里学的非常快,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很快脱胎于日、德、法技术的CRH2、CRH3和CRH5系列动车先后诞生。它们也共同实现了第一代中国高铁的历史使命:从引进到消化、吸收,还有零部件的国产化。

  2008年,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与铁道部合作启动了“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协同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最终在2010年-2011年,自主研发出了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H380系列(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在牵引传动、网络控制等核心技术上进行了全面再创新,摆脱了引进技术源头方的控制,能够实现自由出口,完成了第二代中国高铁的使命。

  而第三代中国高铁的核心特征则是中国标准体系的建立,凭借自己修炼多年的强大内力,将之前从世界各国引进的技术融会贯通、冶于一炉,中车成功开发出具有中国技术标准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成为中国引进技术、不忘自主创新的极为成功的榜样。(张健)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