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振奋精神喜迎十八大

发稿时间:2012-11-08 10: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时间记录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作为民族血脉的文化建设,作为人民精神家园的文化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之路。十年来,我们在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就是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手抓,两加强。而今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振奋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铸就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之魂,当属题中之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深刻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关键的一步,将带动文化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文化事业是文化强国之根本,是公共基础。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十年来,我国按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进步,让世人注目。目前,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事业强调的是公益性,当前文化事业的发达存在着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等问题。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困境,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看,是对待文化发展的态度偏失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当人们盛赞中国经济惊人的前行步伐时,渐次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稀缺。这种短缺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不平衡,钱包鼓胀给人们带来物质满足之后,精神文化的“水龙头”却未打开,这种饥渴感愈发强烈。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调“三个面向”,并非不珍爱传统文化,恰是让我们的文化去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在这种文化互动中,我们要克服那种认为“风景独好”的心里,总是“妄自尊大”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文化最强大,甚至走向偏执和极端,那么容易与世界的、现代化的文化产生抵触情绪,显得格格不入。其实,真正开明进步的社会,其文化的佳境恰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的文化事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内部的文化源流才会越激越活。
  实际上,交融并非单向性。之所以目前文化事业“西强中弱”,发达国家输入我们的文化的总量远超我们的文化输出,原因还不仅是别国经济如何发达,还与对待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的认识水平有关。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向现代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肌体中,就需要去旧革新、剔除我们对待文化的固化思维。一方面,一个不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成不了世界文化文明大国;另一方面,那种只承认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内生性,而且眼睛向内、自我膨胀,习惯性阻止现代的、人类共有的文明进来,反映的是典型的“向内看”思维,也是对“三个面向”的背离。
  另外,公共文化“沉”得越彻底,文化服务便越亲民、越便利、越具活力。我们要充分俯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去倾听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了解他们的文化现状,最终完善和提升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要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式和服务领域、种类、项目的均等化上继续下工夫,要在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均等化上继续下工夫,让基层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创新者、共享人。 (文/周明华)


责任编辑:张晓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