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完善救灾补助政策,减少民生阵痛

发稿时间:2017-05-04 14: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标准、加快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会议指出,完善救灾补助政策,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的重要内容。

  天有灾,人有祸——这是整个社会以及全体人类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但是,当天灾人祸来临之时,一个社会是不是已经建立起足够发达的救助体系,能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灾害对于家庭和个人造成的阵痛,考验着政府对于民生的关切态度,也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

  站在百姓角度讲,天灾很容易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灭顶之灾。政府提供灾后救助,是责任政府履行责任的体现。当下而言,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避免因灾返贫、因灾致贫,是各级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是要防止新的短板的出现,最大程度上避免所有出现贫困的可能。

  天灾不可避免。地震、泥石流、台风等灾害天气,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抵御能力。政府需要做的是善后和救助。近些年以来,我国政府也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比如《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相继发布。这些制度和规章说明,我国政府对于自然灾害救助的态度是坚决和明朗的。

  但是,社会在发展,物价在升高,停留在旧的标准和水平上的救助标准,很可能会消解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的救助信任。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确保了公共财政,大幅提高应急救助补助标准、抚慰金以及过渡期生活救助等,既是必要和必须,也有条件和基础。

  民生需要兜底,生活需要托底,然而,面对无情的天灾,人类也并非只能束手就擒。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一直在不断扩张,会对大自然和生态平衡构成破坏,天灾发生偶然性里总有一些必然;另一方面,有许多地质类的灾害就是人类直接造成的,2015年发生在深圳的泥石流(山体滑坡)事件,就有乱堆渣土的影子。因此,政府在做好灾害救助工作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当是敬畏自然和生态,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主动减免一些天灾。

  提高灾后救助,减少民生阵痛,符合人民利益。但更应该看到,这也仅仅是整个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建成真正的福利社会,全面提升国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仍然任重而道远。(王传涛)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