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把中国智慧带向世界

发稿时间:2025-11-18 18:17:00 作者:张秀子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名在国家快速发展期成长的90后,我习惯了城市的日新月异,也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常态。直到我把脚步伸向更广阔的地方——布隆迪的田间、埃塞俄比亚的战乱阴影、土耳其的震后废墟——我才真正理解“发展”的分量,也在与世界的碰撞中,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青年的路径。

  初到布隆迪,“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的现实并不抽象。乡村的土坯房、坑洼的道路、匮乏的资源,都远远超出想象。但在视觉冲击之前抵达我的,是当地人面对中国朋友时那毫无保留的热情。孩子们又蹦又跳地喊着“China!China!”村民用简单的英语迎接我们,那份笑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他们的热情有迹可循,来自“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和推广杂交水稻后带来的巨大改变。在示范村,一栋栋尖顶的新房格外醒目。杨组长告诉我,那些都是跟他学习杂交水稻的农民靠收成改善盖起来的。从脆弱的草屋到结实的新居,改变的不只是住所,更是对未来的信心。人们争先恐后想加入项目,那种渴望改变命运的热度,让我至今难忘。

  我与专家组一起在村里生活了20天,第一次切身体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也第一次理解农业需要“耐心”——尊重自然,理解农民,很多事情都急不得。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以为理所当然的“中国经验”,其实是一套能在他乡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方法论”。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有益的种子带给愿意学习、并能从中受益的人。

  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救援队成员赶赴灾区,经历了人生中许多“第一次”。落地后,我们一度住在因犯人转移而空置的监狱里。喝下第一口热汤和红茶时,那种简单的温暖成了最强大的力量。现实远比想象残酷。狱警库萨德向我描述他搬运数百具遗体的经历,余震中摔倒,身上“至今还有味道”。另一位狱警在为我们泡茶时平静地说,他有4位亲人确认遇难、3位失踪。那种在巨大创伤下仍维持的镇定,让人心碎,也让人敬佩。

  我们的救援很具体,也很微小——在帐篷紧缺时采购防雨布和工具,让灾民能自己搭建临时住所;考虑当地饮食习惯提供大米与食用油;特地准备了包括卫生巾在内的卫生用品,因为在灾后守护一个人的干净和尊严,就是最朴素的安慰。物资车队在军队护送下进入村庄时,没有出现混乱,村民依次排队、签名领取。妇女与我们拥抱时无声的泪水,孩子们好奇的问候,反复道来的“谢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跨越国界的善意,是最容易抵达彼此的语言。

  离开前,我们已为9个村庄近6000名村民提供紧急支持。我知道我们的到来只是短暂的,但他们给予的回馈却深沉而长久——路边塞进手里的橙子、作为礼物的和平鸽、航空公司的玫瑰花……这些细节让我深深感恩,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走下去的方向。

  回顾我的旅程,从联合国机构的国际平台到基金会的海外一线,我学会的不仅是跨文化沟通的技巧,更是如何作为一名中国发展经验的“翻译者”和“桥梁”。

  在大的国际平台,我学会了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海外落地的实践中,我反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历程与精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我能做的,就是将这份发展的“智慧包”进行本地化适配,为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贡献绵薄之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对未来5年的方向越来越清晰。我希望能从“走出去”迈向真正的“走进去”——不只参与项目执行,而是更深地加入全球发展议题的规则制定和知识生产,用更加包容的视角推动构建全球发展知识体系,让中国智慧自然地融入其中。同样重要的是,我希望帮助伙伴国家建立自己的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让这种合作从“输血”真正走向“造血”,在地化、自主化、可持续地成长。

  我也想对同辈的青年朋友说:我们完全可以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无论身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还是作为创业者、学者或志愿者,我们带去的,从来不只是中国的方案,更是一种愿意理解彼此、与世界共建的态度。

  行走世界的这些年,让我更读懂了中国。当无数个这样的“我”走向世界的角落,我们便能共同编织起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坚韧而温暖的纽带。这条路还很长,但未来的5年,我愿意继续在其上前行。

  张秀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4日 05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