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构建高质量青年情感教育支持网络

发稿时间:2025-09-19 09:21:00 作者:张衍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觉中国供图

  青年情感不只关乎个体的幸福与成就,也关乎社会的发展前景。有效开展情感教育,是为青年赋能、为社会筑基、为国家谋长远的战略之举。

  此前,笔者所在单位曾对2023-2024年中国居民社会心态展开调查,所得数据显示:我国18-44岁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情感较为积极,但在个体情感层面,部分青年呈现出价值感较低的情况。例如,21.6%感到控制感较弱、无力掌控自己的生活;13.3%体验到较低的生命意义感、15.2%仍在寻求生命意义感。与这种低价值感一致的是,部分青年存在其他的情感情绪问题。例如,20.6%青年压力感较高、19.7%感到比较孤独、20.2%感到比较焦虑、18.3%担忧情绪较高,对其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如果将20%左右青年存在的消极情感视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可以看到,青年的控制感、压力感、孤独感和个人预期有待改善,这或应成为当前青年情感教育的重点。

  控制感与压力感是一对双胞胎。当青年感到压力较大时,就可能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反之,当青年感到生活失控时,压力感也会油然而生。情感教育应从现实和情绪两方面入手。在现实层面,社会还应想方设法解决青年群体的实际压力源。而在情绪层面,校园与社会则应形成合力,引导教育青年群体学会管理压力、与压力共处,聚焦可控圈、接纳不可控项,用问题解决的思路来面对压力,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

  青年群体的孤独感与现代化转型和数智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婚育已不是多数青年的必选项。前文所述的中国居民社会心态调查发现:在未婚青年中,不乏有人不再持有传统生育观念,理想子女数在两个以内。婚育观的转变促使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为缓解青年群体的孤独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它们也可能成为加剧青年群体孤独感的双刃剑。

  因此,当前缓解青年群体孤独感的核心,在于帮助他们建立深度、真实且不局限于婚恋与家庭范畴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既可以是线下的,也可以是线上的;既可以是来自恋人与家人的,也可以是来自其更扩大的关系网——这都是能给青年群体带来归属感的稳定的关系情感。

  这就要求情感教育需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搭建安全、可及的线下与线上空间,为情感共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青年的核心能力,包括共情感知、辨别良性关系、规避不良关系,以及建立深度亲密关系的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以恋爱、婚姻、家庭、社交等为主题的心理课程。这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发展个人社交能力,学会建立健康、有益的亲密关系,从而有效化解其孤独感,另一方面也能使校园情感教育更多触及青年内心,对其加以全方位的关怀。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就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成长”设为通识核心课,每位本科生都必须上,但其成绩不纳入综合测评,不影响评奖保研,使学生更沉浸于情感体验当中,而不是为了成绩学习。

  除此之外,个人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也是青年负面情感的根源之一,过高的预期不一定对情感有利,但是青年群体较低的个人预期也并不是好事,反而可能预示着他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因此,从预期角度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帮助青年群体重建信心。对此,社会应尽可能为青年提供均等机会和向上流动的渠道,高校在情感教育层面,也不妨试着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将“必须”的思维框架调整为“成长”和“学习”,使其在经历逆境时也能保有对自我的信心。

  总体而言,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就情感论情感、就情绪论情绪,既需要从社会治理等现实层面入手,也需要从认知调整、情绪管理等角度训练,还需要个体-家庭-社区-医院-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未来,希望有更多面向青年的情感教育场景,能将讲授与实践、体验和治理相结合,从而为青年提供科学化的指导训练工具,促进其在新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下重构认知、情感和行为,最终达到赋能青年、赋能社会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

  张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9日 05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