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人机协同生成
亲爱的2025级新生:
见信如晤!
刚刚结束今年的迎新工作,看着你们一张张新鲜又略带懵懂的脸,我恍惚间又看到了3年前的自己——那个时候正值新冠疫情,我的爸爸妈妈只能把我送到校门口,师兄师姐领着我踏入校园。那一刻,我既兴奋又忐忑,对一切都无比好奇,也对未来“满头问号”。
如果非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些什么,我想对大一的你说:自由总是与选择的勇气相伴的。坦白地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完全没有适应这种“自由”的生活。大学的生活节奏和高中完全不同:你不再是早早起床去上学,而是有了更多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课堂的选择、社团活动、每天的饮食和作息,几乎都在你自己手中。
然而,自由并不轻松——突然之间,一切似乎都能由自己决定,这恰恰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你会面临无数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未来的某些方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一度被突如其来的自由打得措手不及,拼命尝试一切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加入各种社团、学生组织,就连食堂档口都要挨个吃过去。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时间很容易在无限的选择中耗费殆尽。我曾经拼命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六边形战士”,可能我有点贪心,成绩、学工、实习、竞赛……这些东西都想塞进简历里,仿佛我只是为了充实一份想象中的简历而度过大学四年。
但我很快意识到,在这4年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选择了多少事情,而是你敢于放弃哪些不适合自己的选择。走过高考,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寻找“标准答案”,在ABCD当中选择正确选项:哪个专业最热门?参加什么社团最有价值?考研、就业还是出国?仿佛只要选对了路,人生就能一键安稳。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话令人深思。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有太多的“审视”,而且,这种审视并非向内探索,而是向外比较,不断将他人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参照。社会评价体系变得空前强大,全世界的一切似乎都能成为个人的某种参考,或许是微信公众号的某篇推文,或许是工整细致的培养方案。
我们很可能会一时忘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的人生究竟想怎么过?将自己硬塞进“好学生”的模板里,或许只是一种削足适履。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确定的路径,并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焦虑。大学生活的多样性,会逐渐让我们明白,相比于朝着高考这个确定的目标前进的高中时光,在长大成人后的生活中,已经不再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某种意义上,变化,才是唯一的常态。
自由与选择是并行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每一个选择背后都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所谓选择的勇气,其实就是在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时,仍能坚定地作出决策的能力。它不是避免风险,而是敢于面对风险,并在面对未知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只有在回过头的时候,才觉得柳暗花明。
人生从来不是一条既定的道路,而更像一段航海之旅。你知道起点与终点,但中间的过程,需靠自己扬帆破浪,摸索出路。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忙着去做、去冲,但也别忘了留一些时间反思自问:我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而不只是随波逐流,试图复制他人的成功。大学最珍贵的,不是给你一条确定的道路,而是给你四年的时间,去试错、去探索、去与真实的人、真实的问题相遇。
也许你现在会觉得迷茫,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但请相信,这种迷茫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怀疑与不确定,或许正意味着旧的自我开始松动,新的阳光与空气即将涌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毕竟,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选择的勇气当中,走向自己。
秋天渐渐到了,骑车也有了兜风的感觉。可能风也担心人在秋天会孤独,所以想尽办法拥抱我们。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么可爱的金秋里,一同开启我们的黄金时代。
杨馨仪
写于2025年8月
杨馨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