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学“全面取消绩点”引发热议。相关改革举措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突破评价学生学业能力的单一标准,鼓励大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方向、发挥个人禀赋。从本质上看,这也有利于学生涵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脱离“内卷”困境,成长为更全面的人才。作为系统工程,除了“全面取消绩点”外,北大还打出了设置容错探索机制、增加等级制评定方式、完善课程考核反馈机制、深化学业多元评价等一套“组合拳”。
早在3年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推行了“去绩点化”改革试点。此后,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把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说到改革初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世强认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近年来,存在某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一些高校,研究生推免率明明逐渐走高,但学生的学业竞争压力却与日俱增,这不仅让学生陷入“别人都卷,我不卷会不会吃亏”的囚徒困境,感到身不由己,不少高校教师也很无奈。
不论是为了平时成绩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还是为了更好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多次“刷分”,抑或是千方百计地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以求荣誉,为了在保研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大学生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有个别大学生以要留学、保研为由,理直气壮、明目张胆地找老师“索要”高分。
在某种程度上,“保研内卷”是成功焦虑在教育领域的投射。置身于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当代社会环境之中,追求“保守的稳定”得到很多年轻人的认同。读研成为向上社会流动渠道的作用越凸显,就会面临越激烈的竞争,“保研内卷”也就随之产生了。
多年以前,笔者本科毕业时,推免保研的名额并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本专业同学大多选择直接就业,读研的同学不论是考研还是保研,都没有面临这么激烈的竞争。现如今,读研似乎已成为本科生心目中的“最优选择”,竞争也随之激烈。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8%。这本身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用人单位到学生自身,社会对学历的追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还有不少大学生存在一种共同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只能将精力投入到保研竞争之中。对于这种处境,人类学家项飙将其描述为自我的陌生化,一些学生只能执行任务,根据外在要求去做反应,但对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却是陌生的。
为了迎合世俗的成功标准,不少年轻人一心沿着所谓“直线型上升”的轨道前行——高考考入好大学、本科读完读硕士、读博士,直至找到好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却可能忽视了确认自己内心的追求。虽然教育严格意义上不是市场性的,但同样存在资源竞争的情况,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学生想要脱颖而出,自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比拼和消耗。
破解“考研内卷”的关键,在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对于高校而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杜绝“唯绩点”“唯分数”的价值观;要健全分类评价,让那些有学科特长、创新潜力的大学生获得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渠道。对用人单位来说,要打破“唯名校”“唯学历”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从“指挥棒”上进行改变和革新,“保研内卷”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解。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副研究员)
杨朝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