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家长带孩子缅怀抗战先烈,参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传承爱国情怀。图为谢晋元雕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上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很多青少年也获得了参与其中的宝贵机会,接受了深刻而鲜活的历史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青少年开展历史教育,既要引导他们触摸历史的温度、铭记民族的伤痛,更要教会他们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过去,在历史的经纬中涵养健全的家国情怀。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培养出既扎根民族土壤又拥有世界眼光的新时代青少年。
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DNA。勿忘国殇,实乃当务之急。对青少年而言,牢记历史当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通过细节的补充营造真实情境,“神入”历史。这种铭记,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激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动力。
令人遗憾的是,囿于篇幅等因素的限制,中小学历史教材对抗战的描述比较粗略。仅仅以教材作为学习资料,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苦难的真实。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拓展补充,比如通过历史影像、幸存者口述、文物遗存等具象载体,让学生们产生共鸣。有时候,与其强调几十万人的伤亡数字,不如讲透一个人的悲惨经历,更能让学生产生“现场感”。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历史教育并非历史教师一人的任务。课堂之外,国旗下讲话可以少一些口号,多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比如对比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与今天的国际合作,让青少年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班团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沉浸式参观纪念场馆,设计“假如我是历史见证者”的角色体验等。
历史教育的高阶目标,是引导青少年跳出情绪的漩涡,以更宏阔的视野理解历史与国家的关系,避免陷入“以恨代爱”的认知误区。现实中,不乏有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一提起日本就恨得牙痒痒,将历史问题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如何引导这些“红了眼”的孩子学会正确审视中日之间那段不容回避的历史,笔者认为,需要打破单一视角,用“三只眼睛”透视历史。
“原告之眼”是情感的起点,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伤痛——控诉侵略者的狼子野心,缅怀数千万名遇难同胞,这是民族记忆的底线。但我们也应当让学生明白,铭记并非只为控诉,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警察之眼”则是理性的进阶。像警察侦破案件一样,引导青少年追问历史的来龙去脉,像侦探般剖析战争,总结经验教训:日本为何走上侵略之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战争中的成败得失能为当下提供怎样的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然而,如果一味沉浸于探究与总结,也容易陷于“案件”本身而难以跳脱视野。尤其要警惕陷入“实力至上”的误区——若将历史教训简化为“落后就要挨打,强大就能横行”,就会将人类社会简化为弱肉强食的丛林逻辑,落入霸权主义的陷阱。
“法官之眼”则代表视野的升华。在“原告”和“警察”之外,“法官”的核心在于站在全局高度进行判断。同样,在审视中日历史问题时,也应引导青少年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理解: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日本侵略者在摧残中国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国家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任何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胜利”,最终都会被历史反噬。“好战必亡”不仅是历史规律,更是人类文明的共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既要让他们看清历史的伤痕,也要教会他们带着伤痕走向未来;既要引导他们守住民族的根,也要帮助他们长出世界的眼。唯有如此,历史才不会成为仇恨的温床,而会成为滋养理性、孕育和平的土壤。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胡欣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