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需要心理的融入

发稿时间:2025-07-11 09:12:00 作者:王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觉中国供图

  在我眼里,2024年6月底,自己到工作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好像数轴上的原点。如今,当毕业季的新闻再次铺天盖地,“职场新人”的身份已伴随我整整一年。我本以为“社会化”会在一年期间完成,如今看来还差得远。

  请教了不少同事,我至今还没明白自己的绩效工资是怎么计算的;我不熟悉绝大多数部门,办一件事时常在楼层里上下打转;不知道该不该跟眼熟的领导打招呼,想办法避开正面撞上;开会时,我经常戏称自己为大龄“实习生”。各种调侃职场文化的梗在互联网上传播时,我却在焦虑自己没能融入职场。

  我也经常抱怨,职场不同于校园,每个通知、工作环节像一个个“黑箱”,新人很难一眼瞧出其中玄机。单位里一些没有形成文字的规矩,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通;没人负责拉新人加入工作群,我经常听到的一个疑问是“你竟然不在群里吗”,每次幸运地得到一个入群邀请,就像发现一个新世界。入职一个月后,我就得到一个出差机会,但在办公系统里申请出差,要填哪些信息?我分别咨询了比我早一年、两年入职的两位同事和一位部门领导,他们给出了3份不同答案。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本科在学校记者团工作时,每年暑假要做一系列给学校新生介绍大学的推送文章。我甚至打开地图软件,详细规划他们从机场、高铁站、客运站到学校的路线选择。新生来了,作为学长学姐的我们带着他们一一找到宿舍入住,找到热水卡、校园卡办理的地点,把不大的校园转了好几圈——社会上总说大学很锻炼人的自理能力,但所有有用的信息好像自动向大学新生投掷来,与职场新人受到的待遇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从求职开始,我们就在与不够透明的职场交手。毕业生会如饥似渴地抓住每一个细节,试图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职场全貌。每年秋招、春招季,四川农业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指南》就会被全国众多应届毕业生下载、传阅,甚至一度把服务器都整崩了。在这份就业指南中,详解了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五险二金这些名词,还有求职陷阱防范、权益保护的知识。大学生对这类就业指南的追捧,反映了职场信息获取渠道的缺失,但即便掌握这些概念,也不代表在心理上融入职场。

  经历了一次次培训、一次次新任务的尝试,职场新人在业务能力上一步步接近用人单位对成熟员工的要求,但真正标志着我们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职场人的,是我们能像熟悉大学的奖学金体系、设施、人际关系等一样,彻底地了解我们身处的职场。我认为,不仅入职培训体系里要补上这一课,也要有人承担起支持新人适应职场的工作。

  但是,探索“黑箱”并不全然是无意义的,因为职场老人的经验传递,或是遇到另一个在规则面前一头雾水的新人,让我获得了与人连接的机会。这时,校园里养成的社交方式依然奏效。我相信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想努力让自己在遇到更年轻的职场新人时,成为那个能给出正确指引的人。

  王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1日 05版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