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好评中国 | 中华鲟遨游长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稿时间:2025-10-18 09:10: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地处湖北武汉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人工驯养中华鲟。这里生活着24尾亲鱼和2000余尾仔鱼,承担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华鲟人工繁育与放流的核心任务。2021年10月,该所科研团队在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成功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一突破打通了“人工繁育—规模放流—种群重建”的完整链条。截至今年,研究所已累计为武汉、宜昌、南京、江苏等地的放流活动提供6月龄及以上规格的中华鲟鱼苗近7万尾。

  这样的科研成果,正是长江生态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如今,从流域源头到干支流沿线,生态修复、物种保护、科学监测正同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河段重新恢复了自然岸线,越来越多的鱼类重新出现在监测画面中。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干支流水质总体为优,长江流域本土鱼类种类已较“十年禁渔”前增加36种,四大家鱼、刀鲚等经济鱼类资源持续恢复,部分珍稀物种出现自然繁殖迹象。科研与治理携手,让长江日益焕发出自然的生命力。

  这些成果与其背后生态保护工作者做出的努力,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特征,不是以牺牲环境换取增长,而是把绿色当作发展的底色;不是把生态当作发展的附属品,而是把生态本身作为发展的目标。无论是长江保护法的实施,还是“数字孪生流域”“生态流量调度”等新技术的应用,抑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都是在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理性与平衡。

  中华鲟的回归,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具象表达。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只是高楼林立、机器轰鸣,更在于万物共生、江河有灵。当我们以科学的方式尊重自然规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重新归于平衡。也只有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今天的长江,依旧奔腾不息;而在它的怀抱中,这些重回江中的幼鲟也象征着新的开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发展的速度,也有生态的温度。让生态更好,生活才会更好;让江河常青,人类的未来才会真正长久。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