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好评中国 | 科技创新赋能水文监测,“预”字当先保障长江安澜

发稿时间:2025-10-17 10:01: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为长江流域水情监测和防汛预报的中枢机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承担着流域水文数据汇集、分析与研判的重要任务。依托先进的监测网络和信息平台,从上游金沙江到下游入海口的水位、流量、降雨量等数据都能实时掌握、动态更新。这里汇聚的每一组数字,都是守护长江安澜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文监测正从“人工盯守”走向“智算先知”。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智能感知系统和模型算法,长江委实现了对流域水情的精准感知与动态模拟。如今,流域性洪水的预见期已从过去的三四天提升到七到十天——这意味着,面对可能的汛情,我们能更早识别风险,更快启动应对,更稳掌控全局。这种从“被动防守”到“主动预警”的转变,标志着防汛抗洪理念的根本进步。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支撑这一切的,是覆盖全流域的水文监测体系。如今,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共布设457个水文监测站点,实时汇集来自五万多个观测点的数据。流量监测采用声学多普勒、雷达测流、光学测沙等先进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采集与分析,监测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长江流域已经初步构建起集基础资料收集、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测站网体系。这张网络,让数据像血液一样流动,让信息成为科学决策的基础,也让防汛抗旱这项古老而艰巨的工作,焕发出智能时代的新面貌。

  这些进步的背后,是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防汛抗旱不仅是“应急之策”,更是“系统之治”。从卫星遥感到人工智能,从数据模型到决策平台,科技让治理手段更加精细,让风险研判更加科学。长江流域的实践,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更进一步讲,无论是水利、气象,还是城市管理、生态保护,相关治理工作都能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之下,变得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这也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之所在。(杨鑫宇)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