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后,党中央启动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自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紧扣主题、注重实效,以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学习教育,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的显著成效,全面梳理新时代中国在政策执行、治理模式、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深刻转变,进一步锤炼党性、提高政治觉悟,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制度安排,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通过强化干群联系、重塑工作方式、完善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能,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之风,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央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列为首要条款,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直面矛盾,坚决摒弃“走马观花”式调研、杜绝“纸上谈兵”式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每次赴基层考察调研,都坚持轻车简从、简化接待流程,以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标杆。各级领导干部由“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转为“走进田间地头问民生”,带动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好,“四风”问题得到明显遏制。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贯彻,领导干部调研中减少陪同、取消迎送等形式主义安排,群众普遍感受到“官架子少了、办实事多了”。实践表明,党群关系的改善和群众信任度的提升并非空泛口号,而是切实体现在作风转变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作风问题信访举报数量持续下降,充分说明作风建设对民心走向具有深远影响。面对面调研交流,不仅让干部直接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还增强了彼此的理解与情感黏性,增强了治理的回应性和群众的获得感。
同时,调查研究工作的改进,也显著提升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资料,有效将“问题导向”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使政策更加贴近实际、回应关切。以脱贫攻坚为例,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致贫成因、制定针对性政策,有效提升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政策因地制宜,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均建立在扎实调研基础之上,切实提升了政策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
制度建设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并非临时措施,而是通过制度化路径向纵深推进的治本之策。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不仅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工作方式,也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各地积极探索建立调研考核机制,将年度调研成效与职务晋升挂钩,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任务”,从而使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稳定制度支撑与持续动力。
这种作风转变也深刻影响了社会风气。强调实事求是的调研导向,促使干部摆脱片面追求“政绩包装”的惯性,把更多精力用于破解实际问题,务实精神逐渐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有效遏制了形式主义蔓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得以及时反馈并推动解决,社会矛盾得到更有效化解,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总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尤其是其中“改进调查研究”的要求,不仅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当前,必须持续深化学习教育,坚持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制度约束与实践探索的双重发力下,不断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加扎实的力量。
(夏璐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蕾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夏璐 高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