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社交氛围

发稿时间:2025-02-21 09:21:00 作者:陈朋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觉中国供图

  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原子化”与“沙粒化”的冷漠疏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良好校园文化的浸润与引导。作为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是大学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能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一些大学校园出现的“陌生人现象”正是因为良好校园文化的缺失。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缺少“合作”的文化氛围。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考评是教育、引导、规范学生言行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工具,它本身并无不妥,必要的考评能使压力转变为动力。但是,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的考评文化及其衍生而来的考评机制,极易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正常。在一些学生看来,“多考一分,就能干掉一操场人”,自己“绩点”高一点,就能多“卷”一些人。如此一来,他们从内心深处就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担心与他人交往会暴露自己的选择,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关注点和正在努力的方向,进而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据一些教师反映,在一些团队项目中,鲜有人去考虑“我为团队做了什么”“能不能合作达成目标”,不少学生主要考虑自己能不能“赢”,而不是团队能不能胜出。因此,项目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团队可能分崩离析。

  其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较弱。总体上看,不少大学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但是,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并不多。一些学生反映,不少活动“说教味”较浓,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对于大学校园的“陌生人现象”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从多方面予以纠正。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

  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首先意味着要有活动——这是“量”的供给。一些学生反映,有些大学校园活动匮乏,课外时间被各种培训等与“绩点”相关的事项挤占。因此,对于那些校园文化活动较少的大学,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各种社团组织提高体育赛事、演讲、辩论、才艺展示等校园活动的数量。这些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校园,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学,收获友谊,而且能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从活动形式和交往空间上减少“陌生人现象”。

  与此同时,还必须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这是“质”的保障。比如,要减少校园文化活动的强制性、“说教味”,增强其趣味性,多组织一些“无目的”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发自由交往的平台。特别是要减少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功利因素,使之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交流空间,促成思想的碰撞。从一些大学的创新探索看,那些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无考评压力的志愿活动,以及激发想象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创业比赛,不仅具有深刻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要通过数量充足、内蕴深刻、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不再“宅”在宿舍,从“陌生人”的世界进入到熟悉的交往空间。相信,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浸润下,更多青年学子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良好的社交氛围,“陌生人现象”自然不会成为主流。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陈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