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消融隔阂的真诚互动实现大学意义

发稿时间:2025-02-21 09:21:00 作者:黄骏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觉中国供图

  校园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了疏离的苗头,学生同在一个校园、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宿舍,却少有往来。不少人担心,大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逃避与外界接触,会导致他们难以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

  高校“陌生人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自年轻人醉心于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世界。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从社交媒体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获取信息和情感支持,而不愿在现实社交中与老师和同学过多接触。

  比如,我在学生评教中发现,学生往往对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透露出畏难情绪,却对仅作为课堂辅助的短视频案例讲解表现出较高的兴致。这种对“赛博世界”的推崇,虽然让大学生群体收获更多信息资源,但过多碎片化、浅表化的线上社交,会使他们逐渐失去深度情感联结的能力。

  此外,社会层面的压力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安排。社会层面的就业与考研压力,使多数在校大学生热衷于将学习目标简化为提升成绩、考证,这导致他们不太愿意参加那些能够释放压力的“无目的”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强调竞争性的学生评价体系,不少学生更多把同学视为竞争对手,而非亲密好友。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过度的疲劳感和倦怠感耗费了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灵感知,并且极易摧毁人们的共同体意识、集体和亲密关系。

  这种高校“陌生人现象”,在师生关系中同样存在。部分老师受制于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感受;不少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发言,甚至出现了“抢着坐后排”的情况。我们曾私下了解学生不愿坐前排、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一些学生表示,自己并非真的不想举手回答问题,而是担心太过积极的课堂表现会被其他学生视作“讨好老师”。

  高校“陌生人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长期缺乏基于现实的深度社交,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也会影响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的能力。要打破高校“陌生人”壁垒,还需多方努力。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可以将团队协作、社会实践等多元化素质纳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之中,真正彰显大学的“育人”作用。

  其次,学校可以探索设立将班主任“管”与导师“导”相融合的“班导师制”,加强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联系。以往大学的师生交流多局限于课堂,班导师制度的设立,可以让教师从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心理状况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

  作为本专业大二班的班导师,我今年寒假前往广西少数民族学生家中家访,不仅向学生家长传达了学校的培养理念,还了解了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期望,这些对今后拉近师生关系大有益处。

  当然,要打破高校“陌生人”壁垒,大学生自身也要寻求改变,主动投入现实生活的深度社交之中。在课堂内外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业疑惑;与同学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同辅导员和家长沟通自身心理和情绪问题……放下手机,主动参与校园中的现实社交后,会发现这样的交流其实同样精彩。

  只有当同学间的无形隔阂被真诚互动所消融,教室里的沉默不语被热烈参与所打破,大学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