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网络松弛感的背后是来自“附近”的共鸣

发稿时间:2025-01-10 09:34:00 作者:黄骏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如今,“松弛感”成为年轻人应对社会加速的纾解标签。无论是在奥运会赛后接受采访时向全国人民“告状”的潘展乐,还是顶着“鸡窝头”给主持人周涛讲解的邯郸公园讲解员,都反映出当下年轻人对于简单松弛的向往。他们借助社交媒体与志同道合的网友建立联系、找到共鸣,在与世界交互中,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和焦虑。

  焦虑,是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情绪。不管是面对学业层层关卡的学生群体,还是背负生存压力的职场新人,他们都得遵循“社会时钟”的规律,拼命实现世俗意义的“成功”。韩裔德国学者韩炳哲曾总结道,21世纪的社会是功绩社会,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中很少出现停顿、间隔和休息。面对疲劳和倦怠,年轻人需要一个暂时性“避风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慰藉。

  中老年人一般通过与真实的“附近”接触来建立稳定的认同机制。按照学者项飚的话来说,“附近”不仅指人们平时在小区周边购物的门面商铺、社区周围的景观招牌和街道风貌,还包括平时打交道较为频繁的“身边的陌生人”,如小区保安、水电工人和菜场商贩。不过,对于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不太擅长与现实“附近”的陌生人沟通交流。社交网络提供了独属于他们的网络“附近”,让年轻人找到松弛感和情感共鸣。

  社交网络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界限,让青年群体能够实现跨地域的即时交流。以往受限于地域原因,无论是毕业后的同学还是离职后的同事,都会因为物理距离的阻断而难以持续性地沟通交往。而移动互联网的实时通信和视频等功能,可以让“天涯若比邻”变成“天涯即比邻”,物理空间的阻碍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广大网友能够参与到网络内容的生产之中。不管是基于兴趣小组还是热点话题,青年群体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各抒己见,顺便找到网络“附近”中志同道合的伙伴。

  那么,网络“附近”究竟如何帮助年轻人找回松弛?

  线上线下联动参与户外休闲活动。如今,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城市漫步和露营等休闲旅行方式以及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户外休闲运动。与特种兵旅行或运动塑身不同,这些户外休闲活动是以慢生活的方式,消解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忙碌和琐碎。比如,每年8月上演的武汉“跳东湖”活动,青年群体以骑小轮车、跑酷等不同方式和姿态跃入湖中,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向外界传达了保护东湖生态环境的初衷。年轻人不仅通过类似的活动放松身心,还借由社交媒体将体验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个性化自我。

  借由社交媒体拾回过去记忆中的美好时光。不少年轻网友会在某条怀旧视频的评论区追忆过去,通过打捞共同的记忆,暂时忘却现实的压力。例如,一条记录报刊亭关闭的视频,引发了一万多名网友的留言评论。这些线上互动唤醒了人们头脑深处差异化的个人记忆,以及那些慢慢逝去的具有日常性的“附近”生活。

  关注幽默的博主排解压力,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例如,一位围棋二段的职业棋手,直播风格以欢乐和“抽象”著称,被称为“抽象”主播天花板。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脱口秀等新型表演形态也在青年群体中深受欢迎。观众对于“抽象”的拥护,体现出洒脱的生活态度。

  找回松弛并不意味着躺平。年轻人可以在网络“附近”中重新建立社群连接,在现实生活的忙碌、繁琐和功利之外,偶尔体验无所事事的感觉。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0日05版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