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同学发布的社交媒体内容截图
据九派新闻报道,最近,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邓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武汉尝试一百节课”的感受,引发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她旁听的课程,有文学院、历史学院的,还有物理学院的。她表示,自己听课不是为了什么功利目的,纯粹是因为热爱,“因为大四的课程很少,且在大二、大三时尝试过其他学院的课程,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想在大四抛开绩点,单纯地享受听课”。
享受听课——这的确是很多人羡慕的状态,不少网友也很支持邓同学的做法。有人表示,自己就无法如此纯粹而不功利地旁听各种课程。这背后,确实存在不少青年学子面临的现实问题。
首先,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校云集的城市,天然具备了大量名师好课资源。但很多二三线城市,高校数量较少,学习资源有限,即便学生想旁听,也很难如愿。还有一些高校并不能给旁听生提供便利条件,旁听生进校难度很大,最后只好放弃。再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邓同学那样,不功利地去享受听课的乐趣,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考研、求职等压力,很难心无旁骛地去旁听。
现实中,旁听生与本校师生的交流、互动,不仅能让旁听生学有所得,也能促进本校的教学工作,活跃校园氛围,带动更多热爱学习的年轻人。
邓同学的“听课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不同人在现实面前,会有不同的选择。但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尽量为那些愿意旁听、热爱学习的年轻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求学体验。
其一,就是解决大学校门开放的问题。尽管近段时间,不少高校校园都对外开放了,但仍有一些门槛限制。比如,需要在网上预约才能入校,入校的时间和人数也有限制。这些因素都给旁听生带来了不便。因此,有必要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校园,减少旁听生入校的阻碍。
其二,高校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旁听生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其实,一些高校已经考虑到这一问题,并推出具体政策来引导、管理旁听生。比如,上海政法学院推出了《旁听生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不少帮助旁听生的政策。比如,规定“在学院住宿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旁听生在缴纳住宿费后,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安排在校住宿”。当然,旁听生在享受一些权利的同时,也得承担相应的义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再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启“旁听生计划”,旁听生可以旁听校内各种讲座,且有荣誉证明,按照规定,旁听生考勤达到50%以上,还能获得结业证书。宁波诺丁汉大学对于旁听生的定位也很清晰,都是“渴望自我学习充电的社会人士、希望开拓国际化视野的其他高校在校生”。
如此一来,高校与旁听生能够“双向奔赴”,学生获得了珍贵的学习机会,掌握了更多知识,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高校也能发挥更多社会教育层面的价值,对提升高校的形象与社会影响力大有裨益。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旁听的积极作用也很大。正如邓同学所言,“我觉得(旁听)不会有绩点上的损失,反而会让你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大学生活不该局限在某个狭小的空间里“死读书”,而是要努力走出去,尽量打破专业壁垒,拥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现在不少高校都提倡通识教育与跨学科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先博而后渊”,在拥有开阔知识面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旁听好课,多学习一些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理念与技能,也会对自己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