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公务场合必须说普通话,并不妨碍用“川普”摆龙门阵

发稿时间:2021-09-14 09:22:00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月12日至18日是第2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9月13日,四川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通知还提出,要把普通话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经费对公务人员普通话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和合格测试,对未达到普通话等级要求的人员,要加强督促。

  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使用普通话,不仅是职业规范,也是法律要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法律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使用普通话的责任与义务,还要求他们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

  公务人员说普通话,不仅是为了展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形象,也是为了满足服务群众的实际需要。随着人们跨地域流动日趋频繁,公务人员与外地办事人员打交道,若不说普通话很容易给对方带来困惑;而且,在普通话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即便是本地人,也未必能用方言熟练沟通。只有使用普通话,才能在公务活动中确保沟通的顺畅,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不过,随着普通话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也有人担心“方言流逝”。方言是地域语言文化的产物,是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地方的方言不仅发音与普通话不同,在表意方面也独具特色。有些方言的用语表述,甚至很难用普通话直接“翻译”。保留多样的方言文化,让方言在使用中得到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忽视的方面。

  其实,推广普通话与传承方言文化并不必然构成矛盾。在学校、公务活动等正式场合,说普通话是法律义务和社交沟通原则,而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是否说方言取决于沟通者的自主选择。同时,在一些公共服务中保留方言的选项,比如部分城市在公交车、地铁报站时提供方言语音服务,也是考虑到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从世界范围看,官方通用语和方言长期并存的现象并不少见,普通话与方言也不是非此即彼、“谁消灭谁”的关系。

  四川方言也有特殊的腔调和发音,在舆论场上,“川普”(网友对四川普通话的简称)也因其独特的趣味性而受到关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适当使用四川方言,起到了让人会心一笑的传播效果。事实上,感受方言趣味的不仅是方言使用地方的人,还有很多不会说方言的外地人。由此可见,在语言沟通领域,统一规范是必要,而多样纷呈的方言,未尝不是一种美的点缀。

  其实,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要求,也从来没有在限制方言使用上 “一刀切”。例如,上面提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还规定:“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可以使用方言。此次四川发布的通知,也提到执行公务时“特殊情况除外”。四川省内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偏远山区,公务人员与不会说普通话的群众打交道时,适当亮出一句“家乡话”,显然更容易与“老乡”打成一片。

  与部分公共部门打交道时,听不懂、不会说当地方言,已经成了从小学说普通话的年轻人的“痛点”。政府部门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说普通话的要求,是对群众理念、服务意识的进一步贯彻。当然,沟通的“痛点”可能是相互的,有人不掌握方言,也有人听不懂普通话,公务人员在履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明确普通话的“默认项”地位,虽是公共沟通的必然要求,却不妨碍方言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何洌 见习编辑:庞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