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坐公交从上海飚到北京,不只是为了“抵达”

发稿时间:2021-05-16 08:53:00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4月29日,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姓唐的大二男生坐公交车从上海奉贤出发,用6天5夜时间抵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沙河校区,几乎全程坐着公交车完成了这趟1810公里的旅行。他发布了一段视频,将自己从出发到抵达的所有行程完整呈现,这段经历在网上引起诸多关注。

  现实中,也许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和兴趣参与如此旅程。就通行效率而言,用6天时间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与飞机、高铁完全没有可比性——哪怕是老京沪铁路上保留的唯一一趟“慢车”,全程所需时间也不过19个小时。从实际花销来看,虽说总计381元的车费比高铁低,但算上路途中的住宿费用和餐费,恐怕没有更省钱。其实,这趟带有行为艺术风格的旅行,其目的不在于“抵达”,而在于获得一段特殊的经历。

  无论是在云层上空飞行,还是以350公里的时速在大地上疾驶,人们都越来越难以体会“慢旅途”的感受。打一个盹儿,或是看一部电影,目的地就到了。这与公交车逐站停靠的旅行经历,注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唐同学发现,从南到北,经过地方的建筑风格、地域风貌、老百姓的方言习俗渐次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看,这次旅行堪称一堂特殊的国情教育课。

  唐同学的行动,还证明了中国公共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而言,日常通勤离不开公交车。闭眼想象一下:坐在公交车中的人,有背着书包的少年,有辛苦谋生的上班族,有为家人生活奔前忙后的主妇……公交车见证了人生百态,浇筑了一条连接奋斗与幸福的康庄大道。如果这些公交线路中断,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上了私家车,或者习惯于以打车方式出行,但公交车作为基础性的公共交通工具,仍有很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交通繁忙拥堵的闹市区,确保“公交优先”原则的落实,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实践绿色出行;在偏远的乡村和居民点开设公交线路,犹如为当地居民打开了一扇大门,方便人们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公交车的通达度,无疑是检验文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趟旅程并非没有遗憾。在部分公交车无法接驳抵达的区域,唐同学不得不借助出租车、“火三轮”等其他交通工具。这些情形往往出现在省界等行政区划交界地带。然而,地图上的行政区划,并不是阻隔民众交流、阻断经济往来的理由。临近地区的两省人民、两市人民,彼此之间同样有互通互联的需求。期待出现更多跨越不同行政区划的公交线路,打破那条无形的心理界限。

  唐同学在旅途中还发现,有的公交线路“班次比较少、间隔比较长”,为尽可能压缩行程,他不得不选择频次高一点的线路。有关公交车班次间隔的问题,确实绕不开一笔经济账,多数城市的公交系统依赖财政补贴才能维系运营。不过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不断完善线路设置和发车频次,尽可能减少乘客等待时间,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告知乘客发车和经过站点等信息,理应成为公交事业发展的追求。

  在公众印象中,公交车往往用于短途出行,而且能换乘次数越少越好。然而,公交车究竟能够顺利抵达多远的地方,正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唐同学曾坐公交从上海前往南京,也曾从温州坐公交到上海,这次从上海到北京,“再往北就比较困难了”。这也说明,不同地区的公交事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异,在中国的不少地方,人们仍面临“出行难”的问题。

  唐同学的这趟京沪公交之旅,是特殊的个人体验,也是鲜活的社会观察。透过这种别具一格的镜头,人们不难感受到:千万条公交线路组合在一起,交织成一个繁忙而流动的“公交中国”。而这,正是无数人受惠于社会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何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