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匪夷所思的迷之审美,要改改了!

发稿时间:2020-10-20 09:22:00 作者: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体育教育之后,美育培养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10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校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和感知力不断提升。国潮的强势崛起折射着传统文化之美,“五条人”等乐队的大火展现出更加多元的小镇美学,到小众展览打卡也日渐成为年轻人熟悉的休闲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迷之审美仍在发挥不小的作用。从奇葩建筑让人直呼“辣眼睛”,到千年佛像遭到毁容式修复,从美食街采取统一的黑底白字招牌被讽“殡葬一条街”,到土豪、土味装修风格被群嘲,这些毫无美感可言的操作反映了社会整体审美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

  虽说美美与共,艺术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但现实情况则是,许多人的审美神经比较麻木,并未形成独立的美学旨趣。于是,一些流行的建筑、艺术作品不是追求技巧上的打磨和意境的展现,而是简单粗暴地强调冲击力,所谓的洗脑神曲、土豪装修风皆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其实是抵抗奇葩审美的第一道防线。它能够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哪些东西是美的以及为什么美,知晓何为无序的堆砌,何为艺术的张力,从而摆脱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接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当社会对创造力、艺术性的鉴赏品味逐渐提升,各类奇葩风格就会随即失去市场,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同时,懂得审美绝不仅仅是肤浅的“只看颜值”,它与人们的道德与人文修养密不可分。孔子闻韶而知礼节,季札观乐而识民风,宋瓷之美体现着朴素雅致的造物哲学,“马一角”“夏半边”的山水画诉说着南宋特殊的历史背景……理想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艺术鉴赏常识,更能深化他们对不同文化、各个历史阶段的感知,在赏物中感悟人生道理、提升人文素养。

  当然,审美培养绝非一日之功,美育教什么、怎么教,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关键。而防止功利化、应试化倾向,则是首先需要警惕的。其实,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多多少少都接受过美术、音乐等课程的熏陶。在笔者成长的省份,此类内容更是一度成为高考的一部分。但很多情况下,老师都更注重知识的灌输传递,而非审美能力的提升,把艺术内容整理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机械背诵的情况也不鲜见。于是,学生往往能对贝多芬、拉斐尔的艺术风格脱口而出,却并不晓得背后的“所以然”。

  当学习艺术成为一种应付,也就难言真正的审美提升了。因此,学校的美育仍当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入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加入美育工作,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爱上艺术,避免让美育成为另一种变相的增负。

  此外,百闻不如一见,艺术不应该只是书斋里的学问,美学教育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为此,可以建设和开放更多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公共设施,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实物讲解,在现场体验中感受艺术的力量。也可以对各类艺术比赛进行改革,淡化其中的功利化倾向,强调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性,从而让美学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审美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减少人们对美的麻木与钝感,在成就更多美学家的过程中增强整体的人文修养和文化自信,是美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何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