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合理发挥优质高等教育的调配作用

发稿时间:2020-09-10 10:14:00 作者:黄帅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日前,清华大学迎来了3800余名“零字班”本科新生。据相关统计:今年清华大学录取的本科新生里,来自西部地区省份的学生约占26.6%,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20.2%。相比过去几年,这是清华新生来自农村地区者比例最高的一年。面对舆论场上热传的“寒门难再出贵子”一说,这一数据给大量寒门学子更多希望,也让更多人看到名牌大学的长远眼光与包容态度。

  从2011年开始,清华大学开启了“自强计划”,其招收的学生定位非常清晰: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被纳入“自强计划”的寒门学子有望被降分录取。

  清华大学向这些学生抛出橄榄枝,其意义不言自明:给更多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让身处贫困的学生看到希望。此后,南京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启动类似的招生方案,清华大学引领的这一招生改革风潮,已经具备了示范作用,并且被更多名校模仿与采纳。

  教育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的角色十分突出。考取名校的学生更有望跻身社会精英阶层,而在阶层流动速度放缓的情况下,精英阶层家庭更有可能垄断名校的入场名额。让寒门学子获得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不仅是道义的体现,也是为了维系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清华大学公布的这一新生数据,让人看到了名校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乐观地认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风险不存在了,如何帮助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依然是一个巨大难题。

  这其中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上的难题。首先,虽然一些幸运的寒门学子进入了清华大学,但相比那些具备优渥家庭背景的同龄人,他们往往在自信心、知识面与长远发展思路上,存在一定劣势,而这些问题也会成为他们未来成长之路上的障碍。因此,名校不仅要从招生上给予寒门学子一定的鼓励与照顾,还要充分意识到寒门学子入学后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陷入的思维误区,在实际教学与校园生活指导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再者,我们不要只盯着个别名校对寒门学子的优惠政策,还要看到在更多非名校(尤其是二三本、高职院校)中,寒门学子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与保护。在如今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些非名校的寒门学生很难凭“上大学”产生心态变化,更不会有名校寒门学生“天之骄子”式的身份意识。如何给予他们更多切实帮助,给他们的成长指一条明路,也是需要社会审慎思考的难题。

  合理发挥优质高等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调配作用,是名校寒门学生比例提升一事的最大社会意义。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有清晰认识:自己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角色。只有高校拿出真诚的态度,教师发挥坚实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寒门学子走向成才之路。

责任编辑:朱浩天 见习编辑:陈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