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老师该不该是教室里的绝对权威

发稿时间:2020-07-01 07:06:00 作者:穆康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同一件事,师生的态度近乎截然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当前校园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表面看一团和气,实际上很难交心。”“教师扮演着教室里的绝对权威。”但是,让老师放下权威并不容易。因为在很多教师看来,“教育首先要管,然后才是教。”

  老师和学生,是因学生的“学”而走到一起的群体。然而,枯燥的课堂、念书像念经的老师让很多人至今都“后怕”;而老师们也会常常腹诽,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怎么如此之难。

  古往今来,师生关系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其中不免有互不理解和磕磕碰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问题的路径。受传统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一些老师会陷入自己要成为“权威”的误区,于是一方面会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产生自我怀疑,另一方面又对此极其敏感,容不得学生的挑战和质疑。

  其实,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很不健康的,正如俄国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你宣布绝对的服从,那你正是消灭了儿童们合理、正确而自由的发展。”在课堂上,老师企图扮演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的“全能权威”,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中国自古推崇教学相长,好的师生关系是可以彼此成就的。有时候,师生之间的互相打趣乃至彼此批评,也能够成为学界美谈。罗素和老师怀特海惺惺相惜,此前成名甚早的怀特海,很快就看出罗素也是天才。罗素在剑桥上大学时,怀特海并未摆出老师的威严,而是直接对罗素说:“你不用学了,你都会了”。

  没过多久,他们便由师生变为合作者,共同写就皇皇巨著《数学原理》。韩愈在《师说》中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更像是学习途中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究竟是抱着谦虚欣赏还是维护自身权威的态度,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到了数字时代,有关各类问题,学生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从多种途径搜索到全面、科学的答案,老师试图维护自己在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过是缘木求鱼。对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抱守固有的知识储备,期待“一招鲜、吃遍天”。惟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学习与融会各种时代新知,才能应对各种情境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学校还可以善用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通过更新教学方式,不断适应新的学生需求。我认识的一位年轻中学教师,入职后并没有故意把自己“装扮”成权威,而是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还专门为班级开设了公众号,分享教学中的欢乐点滴。也因此,她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短板,以过来人的角度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而另一方面,比起具体的知识,老师也应该更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搭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面向。

  当然,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每个科目的学习,显然有些理想化。但教师至少应该做到让学生“不害怕”或“不讨厌”学习,减少学习者的不安情绪,促使其愿意迎接更多的学习挑战。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学习能力和理解方式都不太一样,老师还需引导他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最应该做的是走进学生的内心,而不是扮演教室里的绝对权威。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