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为消费者着想,景区旅游才能更便利

发稿时间:2019-12-30 23:18:02 作者:杨明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现在,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享受节假日的标配。但游玩的好心情,却经常被停车难、交通拥堵以及人满为患、购票排长队等种种不便因素扫了兴致。这种遭遇,不仅影响出游质量,也明显降低了对相关景点的体验和评价。

  实际上,一个景点究竟好不好,不光在于是否天生丽质,还在于后天的配套服务,是否以游客为中心,是否处处为游客着想。

  近日,《中国景区旅游消费便利度指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美团点评联合课题组共同发布。该指数由信息获取、交通、入园购票、游玩体验四大维度以及12个细分指标构成,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国高星级景区的消费便利程度。报告显示,我国近7成5A景区已实现互联网随时购票。在景区信息获取、入园购票两个环节,以“互联网+”实现景区信息及票务的在线化等成为提升旅游消费便利度的关键因素。

  很显然,“互联网+”显著提升了景点消费便利度体验。今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消费潜力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提高消费便捷程度,引导“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等便民措施。而我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也为景区、景点更为便捷的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际上,人们现在外出旅游,也大都习惯了利用手机以及各种APP,完成购票、查询等出行准备。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习惯的变化,为景区提升服务、改善游客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不能对技术所提供的便捷善加利用,也未必就会带来消费便利。上述报告就观察到,有部分景区门票还做不到当天随买随用或快速出票。而我们在旅游中也常常碰到,有的景点在网络购票后,依然需要到景区换纸质二维码,同样需要排长队。这种情况无疑消解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性,使技术投入大打折扣。另外,有的景区虽然开放了夜间游览服务,却面临景区规划与公共交通不匹配的问题。

  诸如此类问题反映出,旅游产品的供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兵突进能够实现点的突破,若想在面上达到生态性的提高,依然需要很多更加扎实的工作。说到底,景区、景点消费的便利性,本质上就是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意识如何,是否处处为游客着想。比如报告中所提到的黄鹤楼景区,即便游客能够通过APP查询到景区停车情况,却不意味着就不需要人工服务了。该景区的停车场在车位有限的条件下之所以能高效、有序运转,除了技术引导,及时的人工服务同样功不可没。

  现在许多景区都大力引入了“互联网+”,服务质量和消费便捷性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出差距与不足。上述报告是国内首个衡量旅游消费便利度的量化评估,有些指标的设计可能存在争议。但应该承认,其反映的问题以及构建的相关指标框架,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评价和景点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文/杨明

  编辑/黄帅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