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高铁车票“无纸化”反而更费纸,改革没有那么容易

发稿时间:2019-12-12 21:48:01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最近,许多城市的高铁旅客,都发现了车站自助取票机上出现的一个小变化——当人们在自动取票机上点击“互联网取票”时,从机器里吐出来的不再是高铁乘客再熟悉不过的蓝色车票,而变成了一张白色凭条式样的“购票信息单”。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铁路部门正在力推“车票无纸化”。相比于原来的蓝色车票,这张白色凭条仅仅是一个为旅客提供信息的单据,上面还印制了一个二维码,以指引旅客下载12306的官方App,以获取电子车票。

  然而,许多旅客在拿到这张“购票信息单”后,都会为了获取报销凭证,通过自助取票机再打印一张和原来的车票相同材质的蓝色凭证。这意味着,对于这部分旅客而言,这个意在“车票无纸化”的变化不仅没能减少用纸量,反而让“一张纸”变成了“两张纸”,消耗了更多的纸张。这种与初衷适得其反的结果,实在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从动机上看,铁路部门推广“车票无纸化”,其目的无非是两个:其一是为旅客提供方便,减少取票的麻烦,其二则是力行环保节约,减少票用纸张的资源消耗。从这两个目的出发,相关政策背后的思路其实很容易理解——将车票转移到App上,同时推广“身份证进站”,意味着乘客可以省去取票环节,直接进站乘车,而一旦乘客无需取票,用来印票的纸张自然也就省了下来。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政策无疑显示了进步的理念。

  然而,在实际操作之中,新规却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据《IT时报》报道,新规实施之后,许多乘客都感到极不适应,认为这一变化给自己平添了不少麻烦,而与此同时,取票机和服务窗口面对的压力也有增无减,每天都有大量的“购票信息单”和“报销凭证”被印制出来。这样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何有着良好初衷的规则,会被执行成这个样子?也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车票无纸化”的推进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果,而不至于沦为一场“闹剧”。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在“车票无纸化”的落实过程中,最主要的阻碍就是报销凭证的问题。设计者可能以为:只要让进站环节“电子化”“身份证化”,就能让纸质车票顺利退场。然而,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想法却有一个致命漏洞,那就是忽视了许多旅客依然需要纸质报销凭证的重要事实。只要车票报销凭证的相关制度一天不变,那些需要报销的乘客,就一天不可能与纸质车票“告别”,在这种情况下,想当然地把“购票信息单”变成自助取票机的默认输出方案,最终造成的结果,只能是让那些需要报销凭证的旅客“一票变两票”,不仅浪费了纸张,也浪费了取票旅客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将纸质车票全面改为“电子车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那些不善于使用电子产品的乘客权益的一种损害。对于那些并非通过互联网渠道购票的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而言,“车票电子化”给他们带来的与其说是方便,不如说是困惑。尽管在越来越多的高铁站,旅客都可以使用身份证直接进站,但有媒体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乘客都对这件事缺乏了解。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充分宣传“身份证进站”,并为那些使用电子车票有困难的旅客提供相应的便利,便贸然推行“车票无纸化”,恐怕并不符合铁路系统的公共服务属性。

  尽管这个案例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其带给政策设计者的教训却是十分深刻的——再好的初衷,都必须与细致、周到的实施方案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配套政策未能得以落实,在单个领域“单兵突进”,可能只会搞得阵脚大乱,而这不论对铁路部门还是普通乘客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