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网络互助,让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更好地传递

发稿时间:2019-12-03 21:27:04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小到大,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是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的陪伴下长大成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不乏善意,充满了美好的愿景。

  然而,普通人能维持的社交圈层是有限的。当我们的亲朋好友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不会吝惜自己的善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同样会伸出援手。但是,世上陷于种种困境中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人们不可能与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进行直接交流,也很难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获得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在过去一直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展。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传统的人际互助模式力有未逮的。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互联网思维”的成长,一种建立在陌生人之间的全新社会互助模式出现了,那就是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互助平台。

  这些平台,有的以个人求助筹款为主要功能,如轻松筹,专门为那些有成员罹患重病的贫困家庭筹集治病款项;有的更加强调“互助”,如支付宝平台下的“相互宝”,通过为项目参与者构建互助网络,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在自己遇到个人难以承受的大病开销时,都能通过其他参与者的分摊,获得及时资助。这些平台的出现,体现出了技术进步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反哺,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新型实践。

  尽管这种互助形式兴起的时间并不算久,但各家平台取得的成效足以令人欣慰。近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一年时间里,仅在“相互宝”一家平台上,就有11928位重病患者获得了其他参与者分摊的救助款,涉及的互助金高达18.75亿元。这种互助形式能够在国内顺利落地生根,不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能够突破社交圈层的有力证明。这让我们看到:只要有合适的技术条件与制度设计,社会的善意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和想象。

  当然,新的互联网技术也好,新的社会现象也罢,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互联网互助平台也不例外。此前,一些筹款类平台曾出现过“诈捐”现象,而互助类平台的救助标准、个人分摊额度等问题也依然面临着争议。人们需要着手解决这些困难与挑战,以促进此类平台更好地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否定互助创新实践。通过让相关法律法规更为健全,让社会更加熟悉、适应互联网互助平台的运作方式,我们便能让更多人得到帮助,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