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睡前玩手机增加抑郁风险?合理使用手机是关键

发稿时间:2019-11-13 23:51:00 作者:黄帅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韩国有研究人员称:睡前玩手机影响心理健康,因玩手机推迟睡眠时间的人更易患上抑郁和焦虑症。不光如此,玩手机导致失眠的几率高达82%。

  此消息一经曝光,便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舆论的关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未发现有其它研究可以证明沉迷手机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但网友们纷纷从日常经验出发,借此吐槽自己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睡前玩手机,不过是“手机依赖症”的一种症状。

  “手机依赖症”是当代人普遍面对的现实问题。尽管舆论场上对其批评声音较多,但许多人依赖手机,也并非不能理解。只有在信息时代,才会出现所谓的“手机依赖症”。人们通过手机联系外部世界,为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使得手机成了“人的延伸”。而从心理学上讲,“手机依赖症”实际上是人们对海量信息形成的条件反射——当我们打开手机的时候,就意味着与外部资源与机会形成了连接,进而形成一个超越空间局限的信息网络。

  但是,任何事情一旦过了度,就是“过犹不及”,“手机依赖症”也是如此。从网友的反应来看,不少人抱怨自己熬夜看手机,并非真的喜欢这样,而是养成了习惯,难以改变。有人表示睡前看手机是抵御失眠的好办法,也有人辩称睡前玩手机是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其实经不起太多推敲。

  其一,睡前玩手机虽然有助于缓解压力,但可能形成更严重的“路径依赖”——除了玩手机,不再寻求其他消解压力、抵御失眠的方法。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们一旦对一个事物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很容易在类似场景下再次借助它来实现目的。比如,一个人本来有健身的爱好,但发现玩手机更舒服、更有趣,便逐渐形成了对它的依赖,加上自身的惰性,有可能对手机更加上瘾。

  其二,睡前玩手机的动机与实际效果,未必是一致的。即便自己本来想在手机上看看新闻或电子书,但有可能转而沉迷游戏。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曾提出一个“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在媒介传播中,信息受众实际获取的信息,未必等同于媒介可以提供的信息。比如,手机的媒介能量很大,可以提供各种实用信息,比如专业知识、新闻资讯,但按照这个理论,受众的决定权是最大的,很多人未必会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有效的信息上,而是在更具感官刺激的游戏、肥皂剧里消磨时间。如果睡前在手机上做这些事,怎么可能有助于作息健康呢?

  因此,我们要让手机及其背后的海量信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手机“绑架”。如果能够合理、节制地使用手机,“手机依赖症”就不会成为问题,而人们自然也就不用再担心会因为沉迷手机患上抑郁症了。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