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重庆大学博物馆“赝品”风波:大学需要怎样的博物馆

发稿时间:2019-10-18 19:27:09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有收藏爱好者指出,新开馆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充斥大量赝品。随后,有文物专家接受媒体采访称,“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对此,重庆大学回应,在对事件进行核查。重庆市文物局亦表示将介入事件调查。目前,重大博物馆已闭馆。

  文物真伪情况的鉴定认定,牵涉到诸多专业知识,重庆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究竟有没有赝品,有多少赝品,有待权威机构和专家给出结论。不过,此事发酵至今,毫无疑问地引发了公众对大学博物馆的关注。

  对国内高校而言,建博物馆尚属新兴事物。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我国高校中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官网简介如此),于1993年开馆,至今也不到30年时间。而更多的高校建博物馆可能还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大学建博物馆成为潮流,博物馆日益成为高校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图书馆、博物馆与校史馆成为一些大学眼里“标配”的三大文化性场馆。

  与政府部门组织修建的公共博物馆不同,大学博物馆往往存在藏品门类单一、专业性强、开放范围有限等特点。这是由大学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些大学博物馆在业内取得良好声誉,也得益于发挥了其专业特长。除了上面提到的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像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等知名高校博物馆均与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相联系。

  文物法规定,考古发掘的文物应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给国有博物馆。不过,大学博物馆很少享有这种法定的权利。多数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以高校自筹为主。一方面,高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留存的宝贵教学资料,可能成为博物馆藏品;另一方面,校友以及社会上的收藏家,也会向高校捐赠藏品。个别知名高校的博物馆,还能获得举办临时性特展的机会,从外部获得展览资源。根据相关报道,重庆大学博物馆的建立,则主要受益于社会捐赠。

  作为学术机构的文化设施,大学博物馆在接受藏品捐赠时,显然不能“来者不拒”。在高校建博物馆成为风潮的当下,尤其不能一股脑儿地接受藏品。高校建博物馆的宗旨,应当是有利于教学,特别是与高校文化一脉相承。考古文博并非重庆大学的优势学科(相关专业仅在筹建阶段),根据媒体报道,重大在建博物馆时,也没有对捐赠藏品进行严格的鉴定,如今发生“赝品”风波,恐怕也与博物馆定位不符合高校相关学科实力有关。

  当然,大学博物馆也不宜闭门造车。一些高校建立博物馆以后,开放时间和范围有限,甚至连本校师生也不是全然了解博物馆的运营情况。与图书馆等主要服务于本校师生的设施不同,大学博物馆可以实现更大的开放范围。它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但同样也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文化设施,理应承担公共教育职能。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放以后,为校外人士开辟专门的参观通道,就是大学博物馆扩大开放的积极尝试。

  当下,“博物馆热”已成为令人欣喜的文化现象。在“博物馆热”的潮流中,大学博物馆不应该缺席。一些专业属性强的大学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教育职能,更应当为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大学博物馆固然不是“大而全”的,但“小而精致”的馆藏与布展,同样能够让“博物馆控”感到极大的收获。

  话说回来,大学建博物馆,还是应当量力而行。对高校师生来说,他们欣赏文物、收藏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博物馆并不是大学的必需品;对于大学机构而言,建博物馆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相关学术实力的问题,学术精湛、积累充分的领域积极进取,学术欠缺的领域坚决不碰,应当成为大学建博物馆的自觉。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