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给困难学生“偷偷打钱”,这所高校做得好!

发稿时间:2019-09-25 19:31: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青评论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偷偷给学生打钱”的新闻,引发了不少关注。该校一些生活相对困难的学生,在没有主动申请的情况下,突然发现饭卡中多出了几百元。经过了解,才知道这是学校在比对困难学生资料库,结合学生饭卡消费和综合表现给出的“隐形资助”。这种“偷偷打钱”的做法,不仅实现了精准定向,把餐费补贴交到了那些最需要的学生手里,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那些接受补贴的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了他们的尴尬,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消息一出,就得到了社会大众广泛的称道与赞誉。

  一直以来,高校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奖励,都是大学生活里的一个“敏感话题”。在这件看似简单的工作周围,涌动着不少肉眼难以看出的“暗流”。有关部门与各个高校之所以要设置各种针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奖励,初衷本来十分单纯,那就是让那些“苦出身”的学生在学校里能过得好一些,在物质层面上不要太过艰苦,以至于影响其学习成长。然而,这些初衷良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常常因为个别“捣乱者”的存在,被闹得一地鸡毛。

  一方面,在部分高校,针对困难生的资助和奖励,成了部分心术不正的学生眼里的“肥肉”,他们使出各种方法“假装困难”,套取补助,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提防这种心术不正者,不少高校采取了要求困难学生“公开自证其穷”的办法,对困难学生的日常消费加诸了一系列限制,并且将所有资助情况高调公开,这种做法固然能够阻止“假困难”的人获取补助,但同时却也给“真困难”的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使得一些困难学生不愿申请补助,惟恐脸上无光。

  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矛盾,使得许多学校的相关工作负责人进退两难,也让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西安电子科大的做法,相对而言无疑显得极具创新性与人道关怀。

  先以“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情况,再“偷偷打钱”的做法,将校方对学生的真挚关怀与最新的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障了相关资金不会溜进那些并非困难生的学生的口袋,也充分照顾到了困难生的情感需求,还杜绝了困难生因尴尬而不愿主动申领补助的情况,考虑得十分周全。这不仅体现了该校的工作水平,也有力证明了该校对困难生的用心之真、之深。

  这则高校利用“大数据”评估困难学生情况的新闻,很容易让人们想起社会上围绕“大数据”展开的一系列争议。伴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在应用层面深化普及,种种关于隐私的担忧也随之而来。互联网时代里,无处不在的“数据留痕”使得人们越来越担忧自己的信息会不会作为“大数据”的一部分遭到滥用,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大数据营销”“大数据推送”乃至“大数据杀熟”的做法更是令不少人深恶痛绝。这使得“大数据”的概念,在公众心目中被沾上了某种侵犯隐私的“原罪”。

  然而,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决定技术善恶的,是决定如何应用技术的人。西安电子科大的这则新闻,证明了“大数据”并非总是冷酷无情的,只要应用者有心,“大数据”也可以承载人性关怀的温情。面对技术的进步,仅仅因其存在隐患,便对新生事物百般拒斥,终究是站在时代潮流对立面的无用之功,唯有对其加以引导,尽量放大其积极因素,缩减其消极因素,使其良性进化,才是最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王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