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评教授不唯论文,职称评聘需要多元化路径

发稿时间:2019-07-24 21:43:00 作者:杨朝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今年三月,南京林业大学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三个月后,提交的职称评审材料没有一篇学术论文的蒋华松成为校内凭借“教学专长”晋升教授的第一人。(《新京报》7月23日 )
  职称评聘不仅关系到教师们的“钱袋子”,也关系到他们的体面和尊严。在等级化的职称金字塔里占据的位置越高,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职称评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许多教师的切身利益。
  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挥棒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和敬畏,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做项目、做课题和发论文之上。在单一的评价体系的裹挟下,一些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很少发表论文的老教师,很难突破职称的瓶颈。有不少老师上课深受学生欢迎,可是直到退休,也依然只是一名“副教授”甚至讲师,难免使人心理失衡。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专业出科研成果快有的专业出科研成果却很慢。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却对搞科研兴趣一般;有的老师出身海外名校、发表高档次的论文信手拈来,上课却难以吸引学生;有的老师不仅课讲得好,科研也做得风生水起……因此,对各有所长的高校教师而言,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路径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让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教师凉了心、松了劲儿。
  在笔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教师们被分成了“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职称评聘标准。目前,学校已经有三位老师成为“教学型教授”,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唯论文的教授”的诞生,教师职称评聘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激励老师们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面,也有助于“人尽其才”,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激情与活力。
  打破“教得好”不如“写得好”这一枷锁,“不唯论文的教授”是一种有益尝试。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让职称评聘更加科学、更加公平、更有“准头”,不仅有助于让老师们“轻装上阵”,也有助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