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中青快评:暑期实践忙坏劳模,家长又拼起了人脉

发稿时间:2019-07-19 09:24:00 作者:吕京笏 来源: 中青快评

  暑假以来,全国劳动模范、“最美杭州人”孔胜东师傅最近比较忙。然而,他的劳动可不是修车,而是接受中小学生们的访谈。“大致算算,这个暑假到现在已经有60多拨孩子找过我吧,感觉的确是比往年多。”孔胜东表示,这些孩子来自很多不同的学校,有小学有初中,主题都差不多,会和他做一个对话采访。
  据《钱江晚报》报道,劳模孔师傅的“另类”劳动,起因是当地小学生的暑假实践活动——寻访身边的榜样。活动初衷是希望学生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倾听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优良品质,通过体验与感悟,内化为自身的精神。
  然而,这一实践作业却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味,其主战场打到了家长们的朋友圈、通讯录。不少家长苦不堪言,“人家妈妈在班级群里晒了,找到了全国劳动模范,老婆给我下了命令,不能落后”。说得夸张一点,整个杭州的小朋友几乎都在寻找劳动模范。孔师傅作为杭州人最熟悉的劳模,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其实,此次暑期实践的初衷并非鼓励学生寻找劳模、名人。有些学校特意要求:要引导孩子多关注身边人,比如当老师、医生、环卫工人、工程师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姑父等,有故事、有劳动精神、可学习的榜样即可,不必特意找劳动模范。
   “说穿了不就是家长自己较真,喜欢比嘛,自己折腾自己”。不少家长一边抱怨,一边无奈地加入寻找劳模的队伍中。确实,谁都不愿意自己家的孩子落后,当个体理性被群体狂热所裹挟,即使一万个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随波逐流。好好的暑期实践,就这么变成了家长的拼资源、拼人脉竞赛。
  原本挺好的活动,如果演变成家长费心费力找劳模,孩子象征性地去采访,未免背离了初衷,使暑期实践沦为形式。
  家长的过度介入,看似尽心尽力,其实恰恰反映了对暑期实践的不重视。有家长说,“我们帮孩子搞一搞,不能太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其实,利用暑假时间,走出学校,走出书本,从身边人、日常事中接受熏陶,汲取力量,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实际举措。学校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和技能,人文情怀与意志品质的塑造,同样重要。
  再好的出发点,如果方式不当,结果也会背道而驰。将家长的攀比带到孩子的作业中,不仅不会帮到孩子,还会起到反作用,甚至扭曲孩子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这起跑线不管怎么画,终究不能逾越底线。小学生年龄小,家长协助孩子开展暑期实践,找劳模采访,固然可以理解,只是应该划得清界限,守得住底线。(吕京笏)
责任编辑:杨丽 实习编辑 梁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