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毕业季,莫让珍贵的羁绊成为“塑料友情”

发稿时间:2019-07-05 09:11:00 作者:林俊鹏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正逢毕业季,不少学子即将各奔东西。临别前,曾经关系好的朋友往往会聚在一起,许下类似“友谊永远不散”之类的誓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离开了校园,换了一个环境,人也会越来越不一样,不少好兄弟、好姐妹都因为不自觉的疏远,逐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让不少人在回忆过往友情时,心中都难免生出一丝苦涩。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女孩大学关系很好,几乎是一起上下课,一起吃三餐,形影不离,毕业离别前许诺,未来结婚要互相成为对方的伴娘,便各奔东西了。刚毕业的一段时间还互相联系着,有些来往,但两人的聊天越来越短,也越来越少,慢慢不知道聊什么了,最后就不联系了,当然毕业时的“伴娘约定”也就没有达成。这个故事讲述的事实听起来很残酷,但却很真实地发生在了我们身边不少朋友的身上。且不论那些因为某些原因本身形成之初就是“塑料关系”的友谊,即使是真心朋友,也难免面临毕业后渐行渐远的挑战。

  这种现象的根源之一,便是现在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压力,这让人们产生了一种社交惰性。毕业后,我们每天要么面对忙碌的工作,要么面对后续攻读的学习压力,能闲下来的时间,大概只有夜晚与周末了,能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交友显得不再是一种幸福,而更像是一种负担。另外,即使有想说的话,许多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生怕这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把心里话慢慢咽回肚子里,便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校园里的友情,是在独特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校同学身处的环境、见到的东西相差无几,更有共同话题可聊,关系也就自然亲近些。但毕业后,大家都会脱离原有校园的环境,进入到各自不同的生活场景当中,曾经的好友因为各自环境的不同,在为人处世的方式上,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大。“求同存异”在嘴上说说容易,但真到了现实中,很可能造成隔阂。我不懂你的忧虑,你也不懂我的哀愁,双方都不知道从何了解起,也不知道从何聊起。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这样的尬聊只会让人不想再聊,而友谊也就这样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了。

  这似乎听起来很悲观,但也有不少曾经的闺蜜几十年后,虽容颜褪去,却亲密如旧,在对方低潮时投来最温暖的关切;不少曾经的哥们几十年后,虽不再少年,却联系紧密,好友困难时陪着一起买醉。这说明,维持昔日友情常鲜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这需要我们克服社交的惰性,积极、勇敢地迈出与好友互动的步伐。只有那些能够克服惰性的友谊,才能继续焕发出生命力,而不至于在静置中日益“塑料化”。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本科要毕业时来北京玩,就联系了一些在北京的高中同学,尽管其中不少人已经多年未能相聚,也没进行过多少联系,但大家一见面,便仿佛回到了18岁,相谈甚欢,好不热闹。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大家都愿意重拾过去友谊,只是可能不愿意先迈出那一步。

  

  但是,各迈一步本身就是交朋友的准则,过度的“矜持”只会让友谊变质。对于那些昔日好友,一方面,我们可以多了解好友的近况,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过得怎么样,这样能避免长期不联系发现没有共同话题的尴尬,繁忙时微信聊一聊,不忙时出来约一约,自然不会变成陌生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用自己的事适时适度地“麻烦”一下老友。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交友要带着功利的目的,而是说不妨把自己的心门向朋友敞开,勇敢地寻求帮助。每个人都会有低潮,都会遇到不顺,这些时候,与其自己硬撑,不如试着找到自己过去的好友,寻求他们的帮助。很多时候,毕业之后,人们都会为自己的校园好友“不再需要自己了”而难过,但事实上,与其说好友之间不再彼此需要,不如说走向社会之后,曾经的好友变得“客气”了起来,因而不敢表达自己对对方的需要。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人们难免疲于与他人交往,这是毕业后友情会遇到的一大挑战。但友谊珍贵,如果觉得某些好友值得交往,也能互动得起来,就得保持一定频率的互动,要知道,一个人能收获的长久的友情数量有限,如果能交到真心朋友,一定得好好珍惜,不要让他们轻易走散。(林俊鹏 )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