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急招博士”求贤若渴背后的“弱者的筹码”

发稿时间:2019-04-10 08:34:00 作者:杨朝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急招博士,年薪80万,求转发,求扩散,求推荐”……近日,山东省内多所高校扎堆招聘博士的信息在网上甚至是朋友圈内热传,提供的待遇更是一家比一家有吸引力。(4月9日《齐鲁晚报》)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急招博士”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高校求贤若渴的姿态和丰厚的待遇,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公众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在高等教育竞争渐趋激烈的当下,人才争夺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为了实现“抢到就是赚到”,不少高校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不惜血本。

  不同的高校,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在招聘博士的时候遭遇“冰火两重天”。大城市里集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的知名大学,往往眼光很高;不仅要看“第一学历”,还要具备海外留学经历,也要看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尽管门槛不低,这些大学依然吸引了许多博士前来求职;“急招博士”的焦急与迫切,很少会出现在他们身上。

  不论是位于三四线城市缺乏地域优势,还是学校名声不够响亮,抑或学科实力薄弱、缺乏学术团队,一些高校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难以赢得博士们的青睐。提高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等待遇,解决配偶工作,成为一种无奈的“弱者的筹码”;除此之外,这些高校还通过打“感情牌”“环境牌”等方式来争取博士们。

  在一个利益去“魅”的时代里,一些高校通过“利诱”的方式来吸引博士无可厚非。在资源有限的格局下,这些高校能够拿出优厚的待遇来招揽人才,“好钢用在刀刃上”见证了他们的决绝与勇气。明知自己处于劣势,也要勇敢地“亮剑”,在人才争夺战中用尽全力,“急招人才”折射出一些高校力争上游、后来居上的壮志雄心。

  对于博士生而言,就业也是一次社会流动的过程,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文化精英,博士们也渴望实现“体面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市场中得到应有的激励与回报。高薪的“急招博士”固然能够吸引一些博士,其作用却不能过分夸大;许多博士更在乎的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他们不愿意为了暂时的“钱景”,失去了长久的“前景”,不愿意因小失大。

  博士生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在人才争夺战中,那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地方高校除了“利诱”这一手段之外,还应该实现多样化的“弱者的策略”——加强与本地生源博士生的社会互动,为博士们提供“低位起飞”的成长平台,塑造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只有让博士们真正被需要、被重视、被人尽其才,一个学校才能赢得博士们的青睐。(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