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教育减负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各方有为

发稿时间:2019-03-13 14:06:00 作者:戴庆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12日,在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耐心作答,真诚回应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有记者大声问:“近几年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这种现象,请问陈部长您怎么看?”陈宝生语气坚决地表示,减负遇到了新问题,战场转移了,方式变异了,教育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一步将线上线下综合治理,一定要把负担过重的问题治理好!

  教育减负问题谈及多年,亦改革多年,成效有,但客观而言减负压力依然巨大,这从今年两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便可豹窥一斑。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前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史上最严‘减负令’”,还是教育部长直面教育减负问题的诚恳态度和“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的承诺,都让我们看到今后教育减负的信心和动力。

  优化制度设计,无疑是教育减负的先导。从减负之说缘起,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就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各级地方政府更是依据各自实际不断完善和补充了教育减负的诸多措施。不久前,江西省就在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的“减负三十条”之后出台了《江西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书面作业、考试次数等方面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以此为据,到地市级层面的南昌市、九江市等多地也出台了相应的细则。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教育减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并在制度设计层面有所作为,这是不容质疑的。

  但另一方面,制度设计并不能让教育减负一蹴而就、一日为功。不言而喻,首当其冲的就是家长望子成龙、“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切心理。教育是有规律的,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拔苗助长”的寓意和道理,但一二十年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却依然抑制不住希望孩子快速、全面成长的冲动:时间上要让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空间上只能让孩子走在“学校——家”的两点一线,内容上不仅要有学科知识教育,还必需有课外辅导强化以及多才多艺的各类技能培养……孩子累,家长也累,纵然教育体制有不足,但谁又能说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错?我们不能指责他人而宽容自己,更不能坐视他人而自己无动于衷,说白了,教育减负需要每个家长的亲力亲为,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更是对全社会教育的负责,不能只看不做,更不能完全指望他人来做。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明白,教育减负从来都不是“零负担”教育。“我们讲的是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不是不要负担!如果没有负担,我们都难以想象中国教育将会怎样”。从学生的个人层面,孩子不能毫无负担,而是要负担适当、适量;从学校教育而言,教育减负需要制度、规则遵循,更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社会教育而言,家长需担负教育之责,不仅不能给孩子“层层加负”,更不能让孩子无限度减负为“零负担”。教育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减负也不是一个非零即百的博弈,保持克制、适当或许才是最好的理性。

  所以,解决好教育减负问题,就需要各方“给力”有为。从制度层面而言,我们欣慰地看到各级、各项减负措施已经倾向于更加实际而具体,这与以往宏观笼统之策有很大改观;从学校教育而言,各项制度的实施已经让学校教育倾向有很大改观,或者至少说多条“红线”已经让学校教育更加规范;从社会教育层面,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改变,特别是不再受惑于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不再执着于课外培训的教育迷信,不再苑囿于“非零起点”的困惑。这些改变,让我们更加理性且从容面对高考,以及为高考所准备的一切;这些改变,让我们对解决好教育减负问题也更有信心、更有希望。(戴庆锋)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