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扎根人民 创作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发稿时间:2019-03-12 10:28:00 作者:杨飞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如何创作、创作什么,也已经成为了很现实的问题。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激励着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接上地气、对上老百姓脾气,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传世之作。

  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清服务的对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同样,为人民书写、为人民立言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使命,更是其生命力感召力所在。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

  以人民为中心,文艺作品和学术作品必须对人民群众有用、有启迪。文艺作品若沉溺于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终究会被人民群众无情抛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想有所作为,也必须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好的文艺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既反映火热的生活,又指引生活的方向,能够给受众带来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层次启迪。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更有生机活力。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大地;文艺工作者可以在思维上信马由缰,但一定要以深入田间地头,自觉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人民群众中发掘创造素材和源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也应以回应人民重大关切、解决人民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贯穿“人民逻辑”。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已经为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应深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最大的热情和昂扬的激情投入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以镜头笔端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力。(杨飞 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