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转让女儿救儿子”再戳社保制度软肋

发稿时间:2018-08-11 10:58:00 作者:余明辉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一张父亲举着“转让女儿救儿子”广告牌的图片引发社会关注。广告牌中写道,4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家中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如果有人愿意出钱治疗儿子,可以将同样4岁的女儿送给对方。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孩子病情确实属实,目前其家人已经在各大众筹平台募集了9万余元,但是,其中近4万元由于网友举报无法提出。昨天下午,孩子的母亲陈兰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转让女儿救儿子”只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希望能筹到更多的钱,并不是真的要“转让”女儿。(北京青年报8月10日)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是赤裸裸的重男轻女”,也有网友表示“这种筹款方式有炒作之嫌”,更有网友质疑是否是个骗局。但就目前信息看,这并不存在诈骗问题,只是筹款的方式值得商榷。笔者以为,抛却“转让女儿救儿子”这一具体形式,仅就如此为治病筹款的极端方式看,近些年类似的极端案例并不少见。

  但必须深刻看到的是,这都基本上是经济走投无路之下、社会救助又跟不上的无奈之举。在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改善的今天,这不得不让人深问的是:地方“新农合”制度帮扶在哪里?大病医保制度保障在哪里?社会的救助制度又体现哪里?

  为了有效解决农民“看病贵”、看不起病以及因病致贫等问题,国家在农村逐步推广了“新农合”和大病医保制度。按说,这些制度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民由于无钱医治而不治、缓治、耽误病情的情况。然而,此次的“转让女儿救儿子”这一极端事件的再次出现,无疑说明了这些制度在当地的执行无力,起码是在一些特殊的疾病和像陈兰琴这样家庭上的救助无力。

  一方面,这需要有关方面的合理解释,是由于当地“新农合”、大病医保推行不力,陈兰琴没有及时参保得不到救助,还是由于这两项制度的保障不够,无法满足陈兰琴儿子病情花费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更需社会自问的是,面对陈兰琴家庭的缺钱医治儿子疾病的困境,我们的社会救助机制及时切实发挥的作用又在哪里呢?是根本就缺少和不足,还是机制不全、工作开展不力?退一步讲,即便由于各种原因,陈兰琴家庭享受不到当地“新农合”及大病医保的泽惠,若社会救助机制能够跟得上,给他开有一线希望的窗,陈兰琴家庭又何至于想出这样“转让女儿救儿子”的极端措施,背负经济压力又新添社会指责负担?

  不否认,此次陈兰琴家庭凭“转让女儿救儿子”行为艺术一举成名,极有可能得到有效救助,改变其目前的困境。但客观讲,个案救助只能解决单个问题,如果没有健全有力的社会救助机制作支撑,无法破解目前社会救助体系中尤其是众多农民及农民工中存在的巨大“社保真空”问题。

  “转让女儿救儿子”的自救行为艺术,与其说刺痛的是人们敏感的公益神经,不如说它真正刺痛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社会软肋,再一次把我们的社会制度短板、制度软肋问题放在大众的聚光灯下,接受社会的再次拷问。这也为我们审视和改进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大社保制度的建设及保障情况,开启了一个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从制度上入手,这需要的是社会及政府的大力推进和整合。

  因此,我们期待“转让女儿救儿子”行为艺术自救,在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的同时,有力倒逼相关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构建。(余明辉) 

责任编辑:王秀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