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全村福”守望乡愁更要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18-02-28 10: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月16日,大年初一,河南林州市河顺镇王家沟村700多位村民拍了全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全村福。“村庄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几乎没有可能返回家乡,说不定哪天就空了。”村支书申文生说,他想通过拍全村福的形式,给大家留个纪念,也留住全村人的面孔和记忆。(2月27日《新京报》)

  伴随着社会变迁,一些传统的年俗细节渐行渐远,一些新兴的年俗不断涌现出来。不论是微信群里抢红包,还是视频通话拜年,抑或拍摄“全家福”,让过年更有仪式感,重塑与更新过年的“意义之网”,需要更有“时代感”的新年俗。与“全家福”相比,“全村福”操作起来难度显然要大得多;透过“全村福”这一张照片,我们可以更多地发现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今天,许多村民都选择进城务工;尽管他们散布在不同的地方,却对承载着亲情、成长记忆和乡愁的村庄充满着敬畏和感情,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根”。拍摄“全村福”作为一种社区公共事务,不仅增强了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也提升了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尽管不同的村民在市场中拥有不同的生存生态,他们却能够以村庄为纽带形成一个情感共同体。

  城市积聚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许多年轻人来到城市。在一些乡村,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平日里一户户人家锁着大门,红白喜事都找不到人帮忙”。提升乡村对村民们的吸引力,不能仅仅依靠“全村福”这样的感情牌,而是要让村民留在村庄依然能够过上好日子。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器换人”的方兴未艾,让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小地方”转移。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就能够吸纳村民“回流本地”。笔者的老家在江汉平原的一个村庄,由于乡镇里开办了几家服装厂,不少村民选择了“留在家里”。

  不论是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还是依托工矿遗址发展乡村旅游,抑或努力修路搞绿化改变乡村面貌,乡村振兴既离不开“制度补血”,也离不开村民的参与。乡村振兴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能够为乡村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此外,乡村振兴能够让一些长时间、经常性角色缺失的年轻人实现角色回归,让家庭功能更完整,让熟人社会的人情味回暖。

  记住乡愁,不仅需要“全村福”这样的文化载体,也需要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如果就近就业创业能够过上好日子,村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全村福”既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