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文化创作:慢行方知分光无限,细品才辨苦辣酸甜

发稿时间:2018-02-02 10:5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8年2月1日人民网发表了一篇关于文化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文章。文中提到宁夏话剧团曾经排练了一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题材的话剧 ,但由于具剧本内容跟农村的真实生活相差太大,观看话剧的村民们并不买账。这样的结果让剧团反思,从而改变创作方式,从走马观花的到贫困村转转变成跟贫困村的村民同吃同住,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受到村民的喜爱和肯定,观众收获了感动,剧团收获了掌声。文化创作脱离生活就是空中楼阁,唯有从真实中找素材,才能创作出能让群众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科技发展到今天,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又便捷,互联网上搜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看似省时省力,其实是浪费时间。文化创作不是靠坐在电脑前想一想、搜一搜、东拼西凑就能出好作品的,拨动人心的瞬间不是靠凭空幻想出来的,美丽的花永远是从土壤里吸收了足够的营养,从阳光中获取了足够的能量才能绽放。技巧和手段不能替代真实的情感,最靠谱的灵感来源就是到触摸生活的本质,理解之后再提炼出精彩。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信息代表它已经被人发现并表达出来,用其拼凑出来的结果不能称之为“作品”,因为里面并没有独特的视角和新的感悟,况且网上查到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可靠,若用未经证实的信息作为创作依据一定会被人诟病。尤其是以扶贫、脱贫为题材的作品,讲的故事是最朴实的农村生活,看的观众是正在过着农村生活的村民,要传递的是对扶贫工作的支持,要树立的是对脱贫攻坚的信心,让人民看到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力,也从精神上帮助贫困户站起来。若作品不接地气,平庸又空洞,观众产生不了共鸣,则达不到该有的效果。对文化作品进行打分的是群众,那就得走进群众中去,创作出群众喜爱认可的佳作。
  深入基层体察、爬山涉水采风永远不会过时,就像看到书本上“疼痛”二字是感觉不到什么是疼痛的,只有肉身被刺过才知道什么是疼痛,再看到“疼痛”二字才会有反应。所以无论互联网多么发达,查询资料多么的便捷,仍然只有融入基层才能了解到生活本身的样子,只有了解人们的内心才知道他们期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以真实为基础的作品才有饱满的情感,有过真实的体验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方法千变万化,一万个套路也不如扎根人民。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走到群众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为群众创作,等同于为作品注入了生命。
  别再走马观花等灵感找上门来,生活本身就风光无限、五味俱全,不下马慢行怎能看到灵感的源泉无处不在,不细细品味怎能知道酸甜苦辣就在眼前。(未遮山)

责任编辑:王慧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