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集装箱教室”是对职业教育的自我矮化

发稿时间:2017-11-15 13:3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排蓝色外皮的活动板房,内部被切分为一个个房间,每个房间窗户处用细钢筋交叉加固,这些简陋的房屋不是建筑工地的临时用房,而是位于湖南长沙一所大学的教室。“冬天冷,夏天热,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就不能提供好一点的教学环境吗?”不少学生抱怨学校配备的是“集装箱教室”,此事引发广泛关注。(11月14日 《北京青年报》)

  每个走进校园的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一所大学的教室,承载着学生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期望。当丰满的理想遭遇骨感的现实,大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在所难免,临时性的活动板房竟然长期作为教室使用,让大学生在如此条件下学习,“集装箱教室”显然损伤了学生们的利益与情感。

  “集装箱教室”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职业教育某种意义上的“野蛮生长”。在校生不少,收费也不便宜,学校的“钱袋子”满当当,却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办学场地租赁其他学校,缺乏操场、体育馆等公共空间,上课就在集装箱里,这样的“能省就省”,暗示着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总有一些人将市场规则照搬到学校,千方百计地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可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品,不能完全市场化。对教育事业竭泽而渔,不仅会透支一所学校的公信力,也会让大学生失去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育的尊重。

  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劳动力市场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有旺盛的需求,能够提供比普通白领更好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依然被视为“二、三流”学生的无奈选择,职业院校难以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其中。

  弥合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显然需要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来“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力量、完善后勤保障,职业院校的“自我救赎”,需要一个破解成蝶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投入与付出。将职业院校当成一条“生财之道”,无节制、无底线的利益变现,何尝不是一种对职业教育的自我矮化。一所功利、短视的职业院校,又怎么去自觉践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

  当职业院校不懂得尊重、体谅和关心自己的学生,又怎么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只有善待学生,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一个好的求学环境、能够学到真本领,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职业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才会更有分量、更有地位。(杨朝清)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