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学渣逆袭班”引争议彰显网络语言的现实尴尬

发稿时间:2017-08-03 10: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成都市民李先生看到一家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这令他不快,“难道去上课的都是学渣?”7月31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学渣逆袭班”为初一到高三的提分补习班,针对英语和数学两科,覆盖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8月1日《华西都市报》)

  “学渣逆袭班”的新闻一经发布,便引来网络的一片哗然,认为培训机构此举是粗鄙的炒作者居多,为培训机构的教育营销喝彩的也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乃为人们对“学渣”这一网络词语的认知不同。“学渣逆袭班”引发争议,彰显了网络语言的现实尴尬。

  “学渣”是最近几年产生的一个网络词语,“学渣”不是“渣”,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差生”等概念。“差生”是外界对当事人带有歧视的评价,而“学渣”一般不带有贬义,与学霸相对,是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是他们压力释放的一种方式。随着这一词语的广泛使用,偶尔,也有人会用来作为同学间善意的调侃。甚至,许多成绩理想的学生也开始用学渣表示自谦。可见,“学渣”一词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解嘲的黑色幽默。

  即便是当前流行的网络词语,在现实中也会遇到理解上的尴尬。网络语言往往在特定的受众群体中较为流行,特定群体之外的人在理解上就可能会有分歧。新闻中李先生的不快即源于此,他的理解明显倾向于传统意义的“渣”,因此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样的称呼是一种歧视。另外,培训机构也无限扩大了“学渣”的范围,“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若都是学渣,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被界定其内了。在词语的理解上,李先生和培训机构都走了极端。

  自我解嘲不回避自我的缺点与丑处,并引申发挥,是一种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如果是服务员说“我以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你会有效”,那就变成了一种恶毒的人身攻击了。“学渣”一词亦如此,如果来称呼别人,那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

  即便是当前流行的网络词语,在现实中会遇到使用上的尴尬。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作为培训机构,无非是想以新奇夸张的广告语言增强宣传的效果。遗憾的是,当你称呼别人为“学渣”时,这称呼里便含了贬义的歧视,缺少了对求学者平等相待的尊重。在更多不了解这一网络词语的民众眼中,“学渣”有人格污染的嫌疑,因此将网络词语应用到现实社会中时,最好提前评估此举带来的各方面效应。

  词语作为当代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也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待时间的检验和相关部门的规范。如“洪荒之力”“点赞”等那些充满正能量、雅俗共赏的词语很快就会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生活的流行语。然而,也有一部分粗俗低劣缺乏文化内涵的词语出现,相信它们最终会烟消云散。还有一些如“学渣”之类的词语,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正等待着时间的检验。对此类词语的采用上尤其要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如此一来才能规避尴尬的风险。(袁庆峰)

责任编辑:刘东琪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